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中国神舟队伍年轻人越来越多 航天用人理念可复制

2012-08-06 09:25:47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神舟现象的启示

航天事业人才井喷可否复制

4年前毕业入职,直接参与载人交会对接的仿真分析;当年,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工作一个月后就参与飞控任务,进行飞行程序核校工作;神舟七号之后,从事神舟八号的研制,参与交会对接方案设计和轨道设计,成为任务分析组组长;神舟八号发射成功后,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总体部系统工程研究室副主任,从事未来空间站的方案设计工作。

这是1981年出生的王为的职业成长路径。在中国航天史上,伴随神舟飞船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引起国内外宇航界的高度关注。“直接从事神舟九号飞船研制的900多人中,有近600人是35岁以下青年,平均年龄为34.8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陈学钏说。

如果倒推9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些变化:神舟五号发射时,七大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平均年龄为53.6岁,神舟六号时降为48.7岁;神舟六号发射时,飞船、火箭试验队中,35岁以下年轻人占80%,副主任设计师以上人员平均年龄为32岁;神舟七号发射时,飞船研制团队平均年龄为33.6岁,神舟八号飞船设计团队,平均年龄为31岁。

神舟队伍中,年轻人越来越多;伴随这一国家重大项目工程,年轻人迅速成长。我们暂且称之为神舟现象。

在不得不上的年代,年轻人证明了自己

现在,整个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设计师、总指挥、副总设计师、副总指挥队伍中,45岁以下的占53%,正副主任设计师、研究室主任共有3000多人,35岁以下的占56%。在五院载人航天总体部,现在共有392人,平均年龄为31岁,35岁以下的占82%,型号两总的平均年龄是44岁,主任、副主任设计师平均年龄为33岁,其中80后有22人。

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航天界的人才结构出现了问题。

1992年,神舟立项,称为“921工程”。那时候,中国的航天人才出现了断层,60年代培养的大学生即将退休,20多岁的年轻人必须要顶上,大面积的新老交替陆续开始。

921工程立项时,飞船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其研制工作从一开始就有很多年轻人参与。但是“那个时候的老同志很多都70多岁了,然后就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30岁以上的人员几乎没有。” 五院总体部党委书记李杰回忆。

神舟九号副总设计师朱光辰1995年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五院”),参与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九号的所有飞船的研制工作。

“当时的研制队伍中,青年占近一半,大多是副主任设计师以下的岗位,老同志在审核把关方面下了很大力气。”朱光辰说,与卫星相比,飞船复杂得多,很多零件靠当时传统的手工制图无法绘制,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用上了CAD制图,“虽然现在不值得一提,但是当时年轻人的这些方法还是让老前辈眼前一亮。”

直到2003年发射神舟五号飞船时,新老交替完成。

把飞船送上天的“长二捆”火箭研制队伍中,也出现了年龄断层,好在这是一个有经验积累的型号,老专家还有很大一部分在岗。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九号,除了神舟五号发射没有参加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中国火箭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一院”)CZ-2F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宋征宇,1995年参加工作。他回忆,当时他所在的12所从事921工程的年轻人加上他只有5个,都是20多岁,再往上就是50岁以上的。到神舟三号发射时,年轻人渐渐多了起来。

神舟一号发射时,宋征宇是普通的技术人员,从神舟二号开始成为副主任设计师,并兼任研制新一代火箭的负责人。神舟五号发射之后,时任总指挥黄春平找宋征宇谈话,希望宋征宇担起载人航天更重要的担子——成为副总设计师人选。为此,宋征宇不得不放弃新一代火箭的研制工作。也是从那时起,年轻人走上重要的技术岗位。

现任航天一院一部党委书记王亚军回忆,直到2004年前后,直接在一线组织设计研制工作的,几乎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老专家基本都退休了。

而此前,国内外媒体就开始高度关注中国新一批年轻的航天领军人物,并把他们称作“航天少帅”。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精彩热图

揭秘美绝密军事基地51区!

揭秘林青霞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