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多个省份的“二胎试点县”,20多年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这些市县的总和生育率都在2.1以下,如山西翼城与甘肃酒泉分别为1.5和1.4,湖北恩施2005年为1.47,河北承德现为1.6。
生育率下降,这一问题在世界各国,不管是欧洲还是东亚国家,都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目前,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中国的香港、台湾都经历了从节制生育政策向鼓励生育政策的转变。这些国家的低生育率虽然引起了政府和公众的担忧,并出台了鼓励生育的政策,但是迄今为止这些政策见效甚微。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2005年的《世界人口状况报告》数据显示:2005年全球平均每个妇女生2.6个孩子,发达国家为1.5个,发展中国家为2.8个。2005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而且,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不到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还要低。如果生育率一直低于世代更替水平,人口数量将会出现不断萎缩。
更重要的是,低生育率及低生育率文化一旦形成,将很难逆转。日本、西欧对自己国家的低生育率挽救了几十年,仍旧还是低于世代更替的水平。
而在中国,不仅存在总和生育率偏低的问题,而且人口性别比例还严重失调。特别是偏远乡村中的农民,在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由于选择性别生育现象严重,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在一些小县城的幼儿园里,100个孩子当中,甚至出现60多个男孩、30多个女孩的现象。据2005年抽样调查统计,中国男女出生性别比甚至达到了120(男、女孩比例为120∶100)的异常水平,成为世界上违背生育规律持续时间最长、失调最严重的国家。
人口红利期过后
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1982-2000年,中国总抚养比下降20.1%,带来经济增长提高2.3%,这意味着,人均GDP每增长4元就有1元是靠人口年龄结构优势获得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解释说,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本世纪的前10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的供给达到了最充分的状态,从而对经济的增长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一点与日本及“四小龙”的“东亚奇迹”非常相似。
老龄化虽是全球面临的问题,但西方国家的老龄化问题是几百年来缓慢发展而来的,是人民富裕后的老龄化,即便这样,西方国家仍然鼓励生育来试图解决这一危机。而中国老年人口的比重在2000年就达到了国际老龄化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占7%,2003年已上升至8.5%。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有1.43亿,其中只有城市的4300万享受社会养老。
如果没有人为干预,一个正常家庭,不管是三代同堂,还是四世同堂,其存活、健在成员的结构应该是宝塔形的。由于家庭中中年以下的成员占多数,家庭必然充满活力和朝气。然而中国的现状是,这个自然的家庭结构被颠倒过来,变成“四二一”的锥形,老龄化的一代变成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