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造误传“金庸先生逝世”的假新闻,让方兴未艾的微博很窘很尴尬。这条消息滋生于微博,疯传于微博,最后被证明是一则彻头彻尾的假消息。
这不仅让微博尴尬,让那些在微博上转发了这条假消息、为谣言的传播推波助澜的人也很尴尬,尤其是一些所谓名人和意见领袖,就更尴尬了——这些被网站加了V(身份认证)的名人名博,还有某“新闻周刊”的微博,未加核实的消息发布和毫无怀疑的转发,让假消息看起来更像真的。
那些加了V、经认证的名人还有一星半点儿反思精神的,当然这声“对不起”说得很勉强、很不情愿。轻描淡写地道歉后,话锋一转,轻易原谅了自己,很快就为自己找到了一个美妙的台阶,将话题转向了“纠错”:微博虽然传了假新闻,但也展现了强大的自我纠错能力。假消息并不可怕,只要信息足够多元和透明,真相总会浮现,微博空间能自我实现纠错。
这真是一个很妙的诡辩逻辑。微博上假消息泛滥,意见领袖们不反思造谣责任和防范造谣,反而如获至宝地谈起纠错。这种“转换话题”和“粉饰错误”的转换逻辑,与这些人平常习惯批评的政府逻辑是一样的:将坏事变好事,将丧事当喜事办,缺乏基本的反思和问责,就轻飘飘地将包裹着人祸的灾难说成“多难兴邦”。回避了谣言之错而抽象地大谈“纠错”,难道这是“多谣兴微博”、“多谣启民智”?某些评论家,批评起政府部门“将坏事变好事”起来亢奋无比,批评起公权“不注重减灾防灾,却大谈我们的灾难救援能力如何如何”之类头头是道,可牵涉自己的面子利益时,一路狂奔地陷入了同样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