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提示]新华网是广大网民知天下事、评天下事的平台。新华网时政部推出“网民论政”栏目,汇集广大网民对当前时政领域的热点事件、人物、现象的经典看法,供大家分享。
深受公交拥挤之苦的人们。(资料图片)
公共交通如何让人"有尊严"?
近日,北京等一线城市的公共交通问题再次引发媒体关注。有媒体认为,“城市病”正在中国蔓延,交通问题首当其冲。据报道,北京的有车一族,宁愿独自驾车堵在路上,也不愿乘坐公交或地铁,理由是乘车空间太过拥挤,“感觉被挤掉了起码的尊严”。同时,也有无车族表示,希望拥有自己的汽车,以告别拥挤不堪的“公乘岁月”。
公共交通让人挤掉尊严,而市民的抱怨也有充足理由。在北京乘公交或者地铁,尤其在高峰阶段更是拥挤不堪。以地铁1号线为例,据统计,早高峰1号线的瞬时载客率可达120%,这便意味着一趟地铁上多承载了20%的乘客,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乘客之间的距离被压缩,“前胸贴后背”丝毫不足为奇。
[网民声音]
新华网友“在路上”:北京交通高峰时,地铁太拥挤!公交又慢又拥挤!在早晚高峰坐公交的人,谁挤谁知道!更重要的是,能挤上去已是万幸,过了好几趟车还挤不上去是常有之事。
新华网友“小志2”:每天两次和大批陌生人前胸贴后背,对乘客,特别是女乘客实在是种煎熬!这种恶劣的公交环境让我们不得不深思现代都市的公共交通。
新华网友“爱我家园19800610”:拥堵是因为发展的不平衡所致!如果教育、医疗等方面发展都一样了,大家还有必要都挤向大城市吗?
新华网友“爱我家园19800610”:把许多优质资源高密度地配置在一些大城市里,怎么可能不堵车不拥挤呢?在西部一些高海拔地区想拥堵都难,资源的不平衡性发展才是城市拥堵的核心因素。
新华网友“北京1号”:必须承认,这些年来,北京市政府在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但还不够。与日本及我国香港等地相比,北京的公共交通线路不够密集,换乘不够方便,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甚至,与上海相比,北京各主要线路的地铁频次还不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