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以来成都五次户籍政策调整
11月16日,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成都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正式宣布:成都市将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消除隐藏在户籍背后的身份差异和公民基本权利不平等现状,计划到2012年实现成都全域内城乡统一户籍。其中,“城乡自由迁徙”、“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统一的住房保障制度”等方面的突破成为该市此次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和亮点。国内舆论普遍认为:这是目前“中国最彻底的户籍改革方案”。
“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成都理工大学教授李之权闻讯后的感慨表达出人们的普遍心声。他说,以后成都再没有“居民”和“农民”之分,只有一种人,那就是“成都人”;倘若这在全国推开,则意义重大。
“藩篱”影响远非身份差异和权利不等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究其根源,这主要还是人为设计的结果,也就是国家为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而做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其中城乡户籍制度是根本和核心,此外还有统购统销制度和人民公社制度,这些制度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掘出一条“鸿沟”,将城乡居民分割成两个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严重不平等的社会集团,两者之间不能自由流动,尤其堵死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自由迁徙之路。
在城乡二元结构户籍管理制度“藩篱”的隔离下,生在农村的人不仅长期不能享受到只有城里人才可享受的涉及就业、教育、文化和福利等在内的社会公共服务,而且还得时常忍受因“身份”差异带来的侮辱和歧视。发生在2003年震惊全国的“孙志刚事件”,起因就仅仅因孙志刚无城市户口,最终导致其以“流浪”身份而死于“收容”。正是因这个案件,“收容恶法”才最终被废除。
成都虽然是全国最早探索改革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的省会城市。但在过去,当地城市人对农村人的歧视程度还是较深。拿称谓来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成都的城市人普遍管农村人叫“农二哥”(因为当时工人被称“老大哥”)。这还算有些客气,可到了八九十年代,成都城市人给农村人取了一个至今还流传的绰号:“弯弯”(形容农民挑担走路的姿势)。即便已到城市工作的农村人,还会遭到有些城市人挖苦。
城市人对农村人缺乏应有的尊重,其实很大程度是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惹的祸。11月16日,成都市正式出台了计划到2012年实现成都全域城乡统一户籍的“意见”,得到国内舆论一致好评。新华社发表评论员文章称:这是目前中国最为彻底的户籍制度改革。
实现城乡统一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
自2003年以来,成都市包括这次调整在内,前后共进行了五次户籍政策调整。应该说,这次是最系统、最深入、最全面的一次调整。因为根据上述“意见”规定,在2012年底前,成都将建立以身份证号码为标识,集居住、婚育、就业、纳税、信用、社保等信息于一体的公民信息管理系统。
这意味着今后在成都,不仅农村居民可以自由迁徙到城镇居住,城镇居民也可以选择到农村定居,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自由迁徙不再受限制,而“农民”这个称谓也不再是身份的象征,从而让户籍真正回归到了管理人口信息的本来面目。但“意见”最大亮点还是在实现城乡统一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
事实已证明,作为国务院批准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市近几年一直在为此做基础工作,在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方面,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并在如何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和福利待遇均衡方面,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又稳健的推行姿态。如成都市规定:凡缺乏统筹城乡一体化工作能力的干部被视为不合格;凡在其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政府部门就无存在的必要;凡不用心、用力推进城乡统筹工作的干部一律不得提拔使用。
正是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决心不变的坚持,成都才能在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以实际行动彻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使全域城乡居民自由迁徙在今天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