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时政
谁能医好“大城市病”?
2010-11-28 19:15:11      来源:华声在线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显然不行,可是发展过快会怎么样?车太多了好不好,多了的问题该如何解决?谁能医好“大城市病”?

改革开放这些年来,什么发展最快,回答肯定是经济发展最快,也有人说城市建设和汽车发展最快。什么东西都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适度、适宜、恰到好处。

现在的大都市最让人头痛的就是堵车,北京城多数地区交通拥堵现象十分严重,这不仅是北京人的恐惧,也是许多大城市的通病。交通是一个城市的命脉。如果像首都这样的大城市交通发生拥堵,就好比是一个人患了脑血栓一样,其最后的结果是该瘫痪了。原因显而易见,就是车辆发展过多了。

据9月初北京市交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450万辆,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预计明年上半年将超过500万辆。按照这样一组数字疯狂增长,道路不发生严重堵车那才怪呢!

北京在全国城市当中,受首都的条件影响,城市发展是很现代的。环路、立交桥、道宽、车多,所有现代化大都市的特征都完全具备。为什会会承受这么大的交通压力呢?

除了北京受历史状况和原有规划格局不适应发展需要之外,就是城市房地产开发不断向边缘化,交通流量从四面八方向是中心汇集。很多人因买不到或者买不起中心区住房,不得以在偏远一些的地方安居。上班族与工作地点路途越来越远,形成了上班—回家的移动人群。加上城市服务设施不配套,导致工作、教育、医疗地点不仅分散而且相互分离,无论上班,还是送孩子上学、送老人就医等种种理由,都成购买私家汽车及开车出行的理由。尽管,北京采取单行限制和单双分号行驶,仍无法改变高峰期车多拥堵的现象。

公交车乘车人多,换乘站点过远、过多,特别是受堵车影响,也让很多人不敢坐公交。马路上车多、地铁里人多,许多北京人只好把私家车作为上班工具,这更造成了城市交通状况的日益恶化,更影响交通运输效率。有人曾做过估算,堵车期间的车速平均只有 15公里。

车辆保有量发展过快,只能加重这种恶性循环,即使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加大道路建设投入,交通部门作再大努力,也是枉然徒劳的。事物发展总是要受到条件约束的,发张到了一定程度时,必然向相反的方向转变。如果想满足车辆需求,就要突破原有的整个城市规划,调整和改变城市经济发展模式。

北京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典型,它对全国影响力是巨大的。

交通拥堵是“大城市病”的通病。随着城镇化提速,很多人力物力汇聚城市,交通压力大仍然是城市发展的难题。据预计,到2015年,北京人口将超过2000万。可以想象,随之而来的环境、水资源、治安、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住房、社保等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都是前所未有的。除非再建一个新北京,否则都是不能彻底解决的。

城市的快速发展是无法阻止的,包括北京在内的中国大城市,至靠传统的城市管理手段,是无力医好“大城市病”的。中国改革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重要的关口,需要做出方向性的抉择。包括发展速度是否科学合理、城市规划建设是否合理,大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等等。

堵车的现象,已经能够把城市发展引入到了慢车道,也危及到了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包容性增长”,“包容”与“普惠”,从现有的状况看,有些已经超越了最大限度。显然,政府的“包容”在解决交通问题及所有“大城市病”问题上,已经到了该明确的时候,或许不能再“包容”下去了,因为,城市已经不能再容忍了。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冯媛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
>> 详细

各地新闻
11月16日,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成都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正式宣布:成都市将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消除隐藏在户籍背后的身份差异和公民基本权利不平等现状,计划到2012年实现成都全域内城乡统一户籍。>> 详细
点击排行
  山西长王君要求立即核实 纠正停限居民用电问题
聚焦成都户籍改革:中国最彻底的户籍改革方案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