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之三: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榆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源泉
文化底蕴和文化传统影响人的素质,影响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这已被许多国家、地区、民族的发展历史所证明。毫无疑问,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是一种催化剂。榆林近几年的发展历程,就是对这种软实力的最好诠释。
榆林历史上便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叉带、融合区。由此杂交组合形成独特的榆林文化。尽管对榆林文化的内涵界定仍在探讨,但其独特的边塞文化、大漠文化特征却是争论不多的史实。这一榆林文化一如陕北唢呐的高亢凄婉,一如信天游的自由奔放。正是这种文化基因和文化传统的熏陶,塑造了榆林人豪放的性格,做事大气,不辎铢必较。这在一个以追逐蝇头小利、蝇营狗苟的商业社会里,榆林人的大手脚反而成了好打交道的优势,成就了榆林的企业家和榆林经济的发展。
榆林经济的快速发展,造就了一大批以“煤老板”为代表的富人群体,腕上戴着几十万元的名表,开着价值不菲的名车,脖子上挂着手指粗的金项链,一把钱砸出去,在北京西安买房一买就是一个单元或一个楼层通吃。这种气概做派,让贫穷困扰多年的榆林人不免多了几分自豪和自信,也很为陕西人长脸。然而,这个富裕群体身上的缺陷也并非财富便能弥补。有关煤老板的负面故事广为流传,在一定程度上也给榆林人的社会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此外,在榆林城区的大街小巷,随地小便在一段时间内四处可见,被外地人称为“游牧民族习惯”。与急剧增长的财富和高楼比,人的素质显然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城市环境的变化。
经济的发展对榆林人的生存环境和行为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作为对这种挑战的积极应对,自2007年开始榆林全市发起了创建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活动,一场生活方式革命悄然兴起。历时近三年时间的整治打扮,流经榆林城区的榆溪河已成为一条清流、两条绿带的生态景观,榆林古城一条街被整修一新,六楼骑街的历史景观得以再现。无论是每一个充满生机的清晨,还是每一个值得留恋的黄昏,在榆林市区新建的阳光广场、世纪广场、凌霄广场,人们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让人感受到了这座新生古城的一派欢乐与祥和。
榆林市委从去年初始在全市展开了“书香榆林”活动,开始了对榆林人素质的提升、形象的刷新和城市品位、人文环境的改造,全力塑造“榆林气质”,持久打造“榆林精神”。读书、听讲座、看演出、搞竞赛成为像经济指标一样的硬任务,分解到每一层次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书香”活动被物化被具象。一时间榆林纸贵,图书看涨。如今经过两年多书香熏陶,陋习明显减少,城市品位提升,文明时尚徜徉,财富被文明教养。一些文物胜迹如神木杨家城,府谷五虎山,榆林城古城墙,佳县白云观等或重建或修缮或扩容。这片神奇土地上的神奇文化正在熏陶滋润着一代榆林新人。
榆林市委提出未来榆林的发展战略是“科教引领、创新转型”。自2009年起,榆
林每年拿出3000万元用于科教兴市、产学研对接活动。其中1000万元用于高校、科研院所的成果推广补贴,1000万元作为重大课题攻关经费,1000万元用于干部培训。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书香氛围正在榆林大地形成。
书香吹拂下的榆林,慈善的种子不断发芽生长。书香活动让“煤老板”、企业家学会了怎样感恩,怎样做富人,怎样回馈社会,怎样扶贫济困共同富裕。乔尚升、高乃则、刘彪、张文堂等一批民营企业家开始投身慈善,捐款为社会为他人服务,参与民生建设。他们在改变着自身的同时,也在向社会和他人奉献着。
榆林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受到书香所带来的魅力和变化。
文化这种软实力,正在成为榆林不断发展的时代标杆,正在成为榆林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
书香吹拂下的榆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明天将是一番更新更美的景象。
来源:陕西日报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