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之二:遵循经济发展的科学规律是榆林实现跨越式发展之道
综观国内省内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路子,很少有走出“资源枯竭、环境恶化、采空区塌陷、缺乏发展后劲”的怪圈。榆林市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其他同类城市的历史教训中汲取经验,遵循经济发展的科学规律,走出了一条属于榆林自己的发展之路。
深秋的榆林天空湛蓝,绿树摇曳,鲜花遍野。走在榆林的榆阳、神木、府谷大地,四处可见全封闭的煤矿在紧张生产,没有飞扬的尘土和煤灰。通过煤矿控制室的视频画面,整个生产过程尽收眼底。煤矿生产的文明环保程度,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这个局面的形成,固然得益于采矿设备的先进和技术的更新,但从根本上却是生产理念的变化。
榆林也曾经历过其他煤城“黑粗脏乱”的发展历史。七年前的府谷、神木,许多地方村村开矿、处处挖煤,成为名副其实的“黑三角”,府谷县一度被国家环保总局和六部委挂牌督办,限期整改。在强大的行政及舆论压力下,面对脆弱的自然生态,榆林市对煤矿进行整合,对环境污染进行综合治理,节能减排指标逐一分解到每家企业。榆林市城区和神木、府谷等县城实行集中供热、供水、供气,对污水、垃圾作集中处理。这一工程与榆林的治沙工程同样成为榆林市发展史上值得大书的一笔。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实现了双赢。反过来又吸引来了更多的投资者在榆林谋篇布局,投身开发。
历经了资源开发的短暂无序和强力整合,榆林市的工业布局在近几年明显优化,“一煤独大”的格局正在逐年改观。资源的综合利用、深度转化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标志,一大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能源化工企业落户榆林。目前投资在100亿元以上的在建、前期大型产业项目就有12个。榆林市推行“煤炭向煤电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的能源发展战略已初见成效。榆林已重点打造煤电载能工业、煤制油、煤盐化工和油气化工四大产业链。榆林的能源开发正在走出卖原料的初级阶段,迈向综合利用和深加工。产业链在延长,附加值在提高。榆林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从市场经济的泳坛中走向成熟。
同国内许多地方的发展路径一样,榆林市在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在过去的五年里,每年把新增财力30%用于农村农业。工业反哺农业出现的奇迹,同样令人惊叹这片土地的神奇。这使得榆林全市的农业格局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羊子、红枣、马铃薯、小杂粮和蔬菜形成了规模化的生产格局,马铃薯、小杂粮、春玉米等六大类作物近三年连创34项全国高产纪录。子洲黄芪、清涧佳县红枣、米脂小杂粮、横山羊肉等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值已达20亿元以上,红枣系列产品已占到国内市场份额的20%,出口的绿豆占据日本市场的1/3。农村经营方式取得了历史性的新突破。榆林的农业现在是“季季有产品,月月有收入”,实现了由自给自足性传统农业向现代特色农业的根本性转变。2005年粮食产量不足110万吨,2010年有望达到160万吨,每年净增10万吨。榆林的800里大漠,正在成为陕西的第二大粮仓。
可以断言,陕西农业发展的希望在榆林,这已成为不争的现实。土地广、光照足、土壤透气性好、昼夜温差大成为榆林农业独特的地域优势。这一优势的被发挥,使榆林一、二产业的结构渐趋合理。
有了财力也便有了胆魄,榆林全市区域经济平衡发展问题被推到了前台。榆林市委、市政府展开了扶持南部六个县发展的“扶南工程”。筹集60亿元资金,采取六大措施,扶持十大产业。经过不懈努力,2009年南部六县GDP总和已达110.94亿元,是2005年的3倍多。南六县在全省经济综合实力排名整体提高了30个位次。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目标已大见成效。
这是榆林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又一个大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