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认为,信访量下降与否很难统计,而且各类信访成因复杂,很难说因一种监督制度推行,就立竿见影。“如果能全省推广,真真实实搞下去,经过一定时间,全省范围内的信访量下降是一定的。”
在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看来,对蕉岭模式的热情拔高,不过证明了我国基层政治类改革尝试的日益稀缺。
事实上,村务监事会在蕉岭县内的推广,依然遭遇重重阻力。
艰难“推销”监督
一名村主任听说要搞监事会监督他,大嚷道:“我村里的钱,我决定,要跟他们商量?”
2006年,蕉岭县分管农业的时任常务副县长卢尧生调任县纪委书记。这一年,中央下发文件要求农村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我们两人对农村工作都比较熟,但是在纪委工作方面是生手。”刘均平介绍,他们考察发现,蕉岭的农村廉政建设“相比非常落后”。
芳心村——一个省市领导挂点的明星村,被选择进行试点。一口气在该村建立了12套制度,包括《财务支出审批制度》、《印章使用管理制度》和《重大事项议事制度》等。
运行了3个多月后,发现一大堆制度成了摆设。“如果没有人监督,这些制度村委会不实行,谁知道?”
刘均平说,全县97个村,纪委不可能一一监督,而普通农民不敢监督。“必须搞个机构,由纪委撑腰,让农民依托机构,才敢于监督。”
2007年,村务监事会率先在芳心村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