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保护与开发
龙海是佤族,他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告诉记者,班洪、班老一带的佤族不吃着传统的动物崇拜,“我们尊称大象为“达(佤族对长辈的尊称)”,我们坚信尊敬大象,大象也会爱护我们,不会伤害我们,破坏我们的庄稼”。
记者问他:“那这几年有没有遇到亚洲象出来伤人踩踏庄稼的情况呢?”
采访龙海时站在旁边的佤族小伙熊实强抢话说:“我们尊敬大象,大象不会来伤害我们。我们村从来没发生过这类事情”。
杨绍兵介绍说,为了帮助周边的老百姓崇尚自然、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管理局有时甚至拿出钱资助这一带的少数民族群众搞“贡象节”活动祭拜大象,提高老百姓保护动物的意识。
记者注意到,保护区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解决饮水难的村庄有两个:班老乡的营盘村和勐角的芒公村。而记者看到,保护区内和外围,植被有明显的区别。保护区内生机盎然,物种长势良好,可是和保护区接壤的外围,植物分布比较散乱。离保护区远一些的地方,破坏、砍伐森林的情况就比较突出。
杨绍兵认为目前保护区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周边社区群众生产方式落后,以及生活困难与《自然保护区条例》严格执行引发的矛盾和冲突。保护区附近的少数民族群众老百姓长期以来养成了靠山吃山的习惯,真正要改变这种习惯还需要一个过程。随着区外资源的减少,老百姓进入保护区砍伐木材、采摘药材、蘑菇等资源的情况就开始多起来。
“以前附近的少数民族刀耕火种,这几年不允许了;以前老百姓上山放牛,可是现在不允许了;以前老百姓上山捡蘑菇、药材,可现在不允许了……”杨绍兵说:“我们必须帮助老百姓改变原来的生产方式,找到新的生计方法”。
这几年,保护区在附近村寨开展畜牧养殖培训,资助周边乡村小学,甚至把培训对象延伸至缅甸禅帮的孩子们,2009年11月,“中缅爱我南滚河”培训活动如期展开,35名来自沧源的佤族孩子和35名来自缅甸的佤族孩子在沧源相聚,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所所长王志胜用汉语和佤语两种语言对这些孩子进行了环境保护教育。杨绍兵认为培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今后仍将继续开展这类活动。“保护生态不分国界,”杨绍兵如是说。
其实,南滚河自然保护区仅仅只是保护区的一个缩影,开发和保护是所有的自然保护区都面临的实际困难。
来源:中国日报社驻云南记者站(记者 李映青 郭安菲)编辑: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