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 >07年两会>外交软实力>官方数字
中国外交2007:挑战与难题

[ 2007-03-05 14:15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和平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如何利用机遇和应对挑战,是摆在中国外交前面的一个重要课题,需要全面谋划。以下是笔者关于这个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为了利用和应对机遇和挑战,应科学分析和评估当前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认清机遇和挑战之所在。

当前,中国强劲发展势头以及国际影响力的加强,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由于中国的社会制度属性和历史传统,中国的快速发展不会像世界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情况那样,引发重新瓜分世界、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战争和冲突;然而,一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大国兴起必然会带来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从而引起国际关系乃至世界格局的变动,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中国的当然也不能例外。而这种变动将不可避免地对现存世界格局中的各国的利益,特别是大国的利益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中国机遇论”、“中国威胁论”在世界上一波又一波地出现,正是这些影响在世界的客观反应。

在这一背景下,一方面,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机遇在不断增多。

(1)周边形势良好,同周边国家的双边关系全面发展,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和地区安全机制(如10+1 、10 +3、上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以及湄公河合作、东盟地区论坛等)顺利启动并卓有成效;克什米尔、朝核等周边传统热点有所降温,一度动荡的中亚地区也出现了缓和迹象;台海局势朝着有利方向发展;中国与菲律宾、越南在落实南海 “共同开发”方面取得突破;同南亚各国的关系进一步加强,中国将成为南亚区域合作组织观察员;对推动地区合作具有重要意义的东亚峰会即将举行。

(2)大国关系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中俄边界问题最终解决,同俄罗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加强;同印度签署了中印关系联合宣言和关于解决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两国关系全面发展;同欧盟就加强战略合作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中欧关系稳步前进;同美国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取得进展,中美关系总体稳定。

(3)同发展中国家关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开展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明显。

背景阅读
·联合早报:2007 中国外交“登山年”

(4)在国际体系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多边外交活跃,在联合国改革、朝核等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的国际声望和国际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在另一方面,中国和平发展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方面所遇到的挑战也在增加。中国周边还有一些热点问题,如朝核问题的解决还有很大难度,同周边重要邻国日本的双边关系僵局尚待打破;随着对外经济来往的发展,同有关国家的经贸摩擦有所增加,中国经济发展中能源、资源瓶颈比较突出,将对经济外交造成一定影响;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还有比较广泛的市场。应当指出,在诸多挑战中,最重要的是美国的世界战略同中国和平发展理念之间存在难以回避的矛盾。

美国从其一超独霸的战略出发,是不愿看到中国的发展壮大的。当然,在现阶段,美国并不认为中国会直接威胁美国的安全,而是担心中国影响力的加强可能会成为美国推行其全球战略的障碍。美国对中国的担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在亚洲影响力不断提升,会削弱美国在这个地区的地位,甚至会把美国排挤出局。

(2)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会成为美国经济和能源方面的竞争对手;中国发展模式的成功将会降低美国的软实力;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进展会使美干预海外局势能力受到挑战。

(3)中国在相关地区和国际问题上的政策取向同美国不同,中国同朝鲜、伊朗、古巴、苏丹、委内瑞拉等与美有矛盾的国家保持友好关系等等,会使美国处境被动。

(4)中国同俄罗斯、印度、欧盟等发展战略关系,会缩小美国的战略运筹空间。

为了应对中国兴起对美国战略可能造成的长远冲击,美正在加紧战略运筹,积极在中国周边投棋布子,如:积极推进在亚洲地区的军事调整,不断加强同亚洲盟国如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关系,大力拉拢印度,积极渗入蒙古(最近美自称是蒙古的第三邻国意味深长)。美国在中亚推动颜色革命,虽然主要是挖俄罗斯的墙脚,但也有在中国西北面安钉子的意图。美国还力图挑拨中国同俄罗斯、中国同印度的关系,牵制中国同欧盟的战略合作(如阻止欧盟军售解禁),坚持向台湾售武,在经济和能源方面加紧对中国施压等等。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美企图利用日本作为遏制中国的一枚重要棋子。对中国的迅速发展,日本不但在心理上难以接受,而更重要的是,认为中国将会威胁它梦寐以求的亚洲主导权和世界大国地位。日“倚美制华”和美“以日遏华”,两者一拍即合,强化美日军事同盟就成双方必然选择。美日首次将台湾问题纳入“共同战略目标”以及美日台加强三方实质性合作的动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当然,美国在战略和政策层面对中国也有需求,无论是反恐、防扩散还是经贸或解决地区问题都难以离开中国的合作,所以美国对华根本政策就是把“遏制”和“接触”这两个方面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有时把重点放在前一面,有时把重点放在后一面。所谓“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等等,就是这种政策的最新表达。在这一点上,如果中国应对得当,未尝不可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转化为一种机遇。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