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海报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名著改编是我们受惠于名著的一种方式,名著也在滋养我们的过程中显示了它们的存在价值。电影是一门最年轻的艺术,它是吸吮着其他多种艺术的乳汁才有今天这样的强壮迷人的风姿。文学和电影的本质都是诗性的传达;正是有了电影和文学的联姻,拓宽了电影的表现力,使得电影这样年轻的艺术门类更增强了与时代生活同步的能力。
新中国电影从发轫起就重视文学名著的改变工作。五六十年代,尽管备受政治的严重干扰,但在电影创作者们的不懈努力和探索下,他们本着对艺术的真诚心态,用自己的精湛艺术技巧,为几代人奉献了一批精品,书写下新中国名著改编史的不凡篇章。
名著改编经典《早春二月》
《早春二月》根据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改编。1926年前后,处于彷徨状态中的知识青年萧涧秋来到浙东芙蓉镇,投奔老朋友陶慕侃,作为校长的陶慕侃欣然聘萧涧秋在自己的中学里教书。萧涧秋对本镇一个穷苦的寡妇文嫂很同情,并得知文嫂是他仰慕的烈士的遗孀,他不仅从经济上资助她,还让她的小女孩采莲去上学,每天亲自到桥头接送。陶慕侃的妹妹陶岚在爱慕萧涧秋,肖涧秋也很喜爱陶岚。后来,文嫂的小儿子病死,萧涧秋出于对极度悲痛和无所依托的文嫂的同情,为了彻底帮助她,决定娶她为妻,而放弃他与陶岚的爱情。这件事招来了非议和攻击,文嫂极度羞辱而自杀。萧涧秋也很受刺激,痛苦地思考着究竟应该怎么办。最后,他抱着“我们会有长长的未来的”信心,毅然离开芙蓉镇,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中去。“……我一踏进芙蓉镇,就像掉进了是非的旋涡,我几乎在这个旋涡里溺死,文嫂的自杀,王福生的退学,像两根铁棒猛击了我的头脑,使我晕眩,也使我清醒,从此,终止了我的徘徊,找到了一条该走的道路,我将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中去。”陶岚念完肖涧秋留给她的信,深受感染,也急急地向他追去。
影片主要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彷徨情绪,以及温情人道主义的失败。影片在改编时,有意削弱了小说中消极低沉的成分,增添了一些积极和明亮的色彩。
《早春二月》用细密、冷静、简洁的镜头语言,勾画了一个接受“五四”进步思想熏陶的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彷徨苦闷的心路历程。正如他自己创作的《彷徨曲》,他最大的“彷徨”就在于他不知道自己要追寻什么,所以当别人问到他的信仰时,他只能自嘲“什么主义也没有。”在影片中,表面上是小人制造流言想把他驱逐,但真正包围他的是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思想和势力,正是这种强大的封建思想势力让文嫂走上了自杀的绝路,也使萧涧秋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无奈与无能。正是在这点上使《早春二月》比单纯的爱情片或表现大革命的影片,更具有深刻性和耐人寻味之所在。
作为名著改编的成功典范,纵使过去了几十年,《早春二月》在新中国电影长卷中,依然焕发着独特的光彩。
编辑:邓京荆 肖冠男 来源: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