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手访谈三:期待更多包容性强、紧跟时代的大赛主题
选手访谈二:团队协作收获大
选手访谈一:新媒体大赛考察能力更全面
主持人:明年我们还会举办类似的活动,两位同学对我们组织的比赛有什么建议呢?
黄祺:我希望下一届的参赛选手在准备的时候能记住这个比赛是一个考察面非常广的比赛,不要认为只要把你自己的部分做好就行了,不要认为我有多么棒的思想、创意和产品,我肯定能获奖,其实未必。这个比赛有那么多的环节,首先你要把你的产品展示给别人看,说服别人接受你的创意。
第二你要学会在比赛中展示自己的强项,同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第三个,我觉得来参加比赛不能仅仅为了拿名次,我觉得我之所以能收获那么多,开拓那么多的视野,就是因为我没有仅仅把拿名次当成目标,希望今后的选手也能把参与这个比赛当成一种享受,一种历练。这样从中你能收获很多,首先心态要摆正,来参加比赛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功利性不要太强,准备要充足,积累要全面。
耿若岚:我想谈谈对大赛流程的想法,我觉得比赛的战线有点长,从早上一直到下午,挺累的。每个小组轮换着上场,感觉有点浪费时间,或者我们可以等一轮比赛全部结束之后再换下一轮上。另外,我觉得可以增加个人风采展示的部分,这样考察的范围更加全面,也可以缓解紧张的气氛。
主持人:据我了解,黄祺获得了这次决赛的冠军,首先要祝贺一下黄祺同学。决赛的前三名可以去英国BBC或者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进行新媒体主题的交流学习。那这次海外交流的行程安排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呢?
黄祺:不管去哪儿,我觉得只要出去就是一个很宝贵的经历,可以开阔视野。我们现在在国内,跟国内的同学交流,吸收的是国内同学的观点,去国外后,可以体验一下国外的风土人情。
第二个吸引我的地方是这次交流是紧扣新媒体主题的,不是说送你去旅行一趟。去BBC学习对我来说意义很大,BBC有那么长的历史,以前我也一直拿BBC练听力,如果去BBC的话有可能能遇到一些声音很熟悉的播音员,那种感觉真是很亲切。
密苏里新闻学院在新媒体方面很突出,在全球都是数一数二的,能有机会去参观一下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实验室,了解一下他们的新媒体理念,看看跟国内的有什么不同,我觉得意义很大。国外的媒体和国内媒体差别还是很大的,不是一味地说国外媒体就好,但是去一次可以有所借鉴,看看能不能把他们一些好的东西移植到中国传媒业的发展上来,毕竟,中国的新媒体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去国外体验一下先进的东西对我个人思路的开阔有积极的作用,我也可以通过与同学或老师交流来扩大这种积极作用。
第三点,这次出去之后,又能认识很多朋友,看看各个国家的同学对新媒体有什么样的看法,大家在一起又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是我非常期待的一点。
主持人:从今年开始,我们每年都会办这种交流活动,今年的新媒体主题交流活动是第一届,以后我们会举办别的主题的交流活动,两位对交流的主题方面有什么建议呢?
黄祺:我希望主题不要专业性太强,可以选择学科交叉型的主题,这样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都有话可以说。比如说今年的新媒体主题就吸引了英语的、新闻的、和工科等各种专业的同学,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他们的独特想法。我觉得以后选题也可以选择这种贴近大家兴趣的、包容性较强、概念较广泛的话题,让大家都有话说,都能有兴趣参与。
第三我觉得可以选择紧扣时代脉搏的话题,就像今年的新媒体主题一样。新媒体确实是现在整个社会都在热议的一个话题,也是一个没有定论的话题。选择这种没有定论的话题可以让参与者有这样一种感觉,或许在这样一个比赛之后,我也有机会可以创造一段小小的历史。参与者也会有种神圣的使命感。
耿若岚:我希望我们的选题更加广泛,不仅局限于媒体方面,改变未来有很多方面,可以注重想象力,弱化技术方面的因素。选手们可以天马行空地想象,可以制作出更好更新的产品。可以选择包容性强的话题,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展示机会。
主持人:谢谢两位的建议,明年我们还会举办类似的主题比赛,欢迎两位继续关注。其他感兴趣的同学也可查看我们的大赛页面exchange.chinadaily.com.cn。感谢大家收看本期访谈,下期节目再见!
(中国日报网 摄像 李撬 编辑:崔旭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