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一个个民间顺口溜,成为新一轮医改前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写照。
一个国家国民的健康素质和健康水平,是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2003年的非典疫情,暴露了中国医疗卫生体制尤其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问题,促使中国政府对医疗卫生体制、疾病控制体系建设重新审视。
新医改方案开始酝酿,一系列部署紧锣密鼓地进行——
2006年6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成立由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牵头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
2007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有条件的省份选择2至3个城市启动试点;
2008年12月20日,有20个部门参加的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立,统筹组织和协调全国医改工作;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公布;7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公布,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新医改最大的亮点,就是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建立作为公共产品,向全体人民提供。”多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在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推行以公益为导向的医改,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创举,更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
3年来,中共中央共出台医改文件14个,主要部门共出台重要配套文件50多个,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医改政策体系。
3年来,全民基本医保、基本药物、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四大制度体系建设及公立医院探索全面推进,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基层服务能力明显加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显著提高。
这是“真金白银”的投入——2009年至2011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累计支出1516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4506亿元。与2008年同口径支出基数相比,3年新增投入12409亿元,比既定的8500亿元增加了390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