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订阅手机报国际 中国 博览 财经 汽车 房产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亲子 社区 专题
中国日报 中国在线 头条国际 国际快讯 军事台海 精彩图片 国际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消费旅游 能源在线 外交讲坛 独家策划 风云对话 中日论坛 评论 特稿 新闻汇总 海外看中国 E-Weekly
中国在线>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乡愁是一曲青山遮不住的挽歌

2015-03-14 11:01:00   来源:狐眼碌碌   作者:
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提要]  我现在喜欢想一些“大事”,说得明白一些,就是想一些我解决不了的事情,比方说“乡愁”。工业化、城镇化堪称中国农耕文明之千年变局,工业文明的凯歌高奏,伴随的一定是农耕文明没落的挽歌。
 

  原标题:乡愁是一曲青山遮不住的挽歌

  我现在喜欢想一些“大事”,说得明白一些,就是想一些我解决不了的事情,比方说“乡愁”。现在这个词很流行,乡愁像床底下的土豆,不知不觉就会长芽。大家都说要留住乡愁,仿佛人人都成了李清照。李清照年过半百、美人迟暮的时候,在金华避难,愁肠百结,本想撑船游览一下,“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中国人变得这样多愁善感,原因是这个社会变化实在太快。城镇化像动车一样呼啸而来,让人猝不及防。昨天还在田里一脚水一脚泥,一下子变身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建筑工地上的搬运工、餐馆里的服务员、送水送气送快餐的伙计或者是公司里的白领,当然还有一些成了发廊和卡拉OK厅里的小姐。他们耳边还听到田里的青蛙叫,鼻孔里还留着水稻的清香,家乡就像一页还没有完全翻过去的日历。滋滋冒出的乡愁固然是对桑梓故里时过境迁的伤感,更是对自己青春不再的嗟叹。

  当然,有些人脑洞开得更大一些,从中感受到一种文化式微的苍凉。据作家冯骥才调查,中国最近10年失去了90万个村落,2000年全国有360万个村落,2001年270万个,现在的自然村只有200万个左右,他在全国政协会上说,“就现在开会的时候1天100个村落就没有了。”城镇化水漫金山一样淹没传统的村落,我不知道那些和他坐在一块开会的人是否有一种“包围圈越来越小”的感觉。其实这种情形并不需要太多想象力。每年春节过后博客微信上的回乡记述,基本都是一幅“乡村沦陷”的图景:萋萋荒草、断墙残壁、田园荒芜、村落空寂,青壮男女离乡背井,白发翁媪倚门而望……

  从“文化”的角度,这的确是一幅末日图景。特别是当村落里的一些历史符号,比如名人故居、先贤遗址、古寺旧庙被人遗忘、日愈破败,那些小时候体验的习俗礼仪荡然无存,破落衰败变得可摸可触;加上市场经济下种种人情浇薄、你虞我诈,甚至于见死不救的现象,感觉世事纷扰,劳碌奔波,记忆中的乡村愈发变得景物怡人、风俗淳美,成为了精神上的慰藉和寄托。正如陈寅恪评说沉水自尽的王国维,“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大家都是农耕文明所化之人,乡愁说到底其实就是一种文化带来的苦痛。

  这些沉浸乡愁、述说乡愁之人,尽管愁绪万千,但不会无可救药到像王国维先生那样,“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工业化、城镇化让人们享受着越来越多的现代文明,成为无法抗拒的诱惑,越是这个时候,作为心灵守护者的文化,愈发凸显其保守属性,所以当他们返回乡间,难免合唱起乡村的挽歌。他们希望还能看到小河潺潺、炊烟袅袅,听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他们控诉城市的堵车、雾霾以及老死不相往来的人情淡薄,感慨覆巢之下,已无完卵,城市的发展使农村也受到了污染,但这些从土地上拔足离开的人,只不过说说罢了,他们并不是厌倦官场、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而是渴望过上更美好的城市生活的寻梦人,因此断不会真的像他那样归隐终南、躬耕畎亩。

  前不久看到一篇文章,题目叫“当农人不再热爱土地”,说现在的农民对土地已经没有感情,任其撂荒长草,即使种庄稼也不再精耕细作,不再施放农家肥,而是大把地往里倒化肥,弄得土不成土,地不成地。文章写得诗意盎然、“满腔仇怨”,把土地比作读书人的书房,认为田园的贫瘠意味着心灵的贫瘠,土地的荒凉意味着心灵的荒凉。我感觉到在那份痛心疾首中,明显有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矫情,而没有对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一滴汗水摔八瓣的怜悯。人与土地的关系的确变了,过去劳动与土地结合创造微薄的财富,现在它直接成为了商品。从文化角度这似乎是土地的“沦落”,但从经济的角度,它却是城镇化的必然。

  工业化、城镇化堪称中国农耕文明之千年变局,工业文明的凯歌高奏,伴随的一定是农耕文明没落的挽歌。没有农村的“衰落”,就没有城市的繁荣。美国、法国、以色列等成为农业强国,一个前提就是传统农民的大量减少。冯骥才倒是很明白,认为要保住那些村落,根本的问题是要留住人。而这恰恰无法做到,因为它与工业化、城镇化背道而驰。农村人口的减少不仅是工业化、城镇化的现象,更是进入这种“化境”的必然途径和手段,因此,村落普遍的“空壳化”是一个必然。

  从某个角度,这就是中国农村的历史宿命。虽然鱼与熊掌不能兼得,但换一个角度,对于落后的农业大国,这何尝不是一种否极泰来,或者叫“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呢?(照片取自网络)

  (来源“狐眼碌碌”微信)


编辑:小微

...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来源:360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