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订阅手机报国际 中国 博览 财经 汽车 房产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亲子 社区 专题
中国日报 中国在线 头条国际 国际快讯 军事台海 精彩图片 国际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消费旅游 能源在线 外交讲坛 独家策划 风云对话 中日论坛 评论 特稿 新闻汇总 海外看中国 E-Weekly
中国在线>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让知识有力需农村深刻变革

2015-02-28 09:10:00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提要]  一个博士,学的又是“文化学”,本身就只是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回到自己的家乡,在广阔的中国农村,只是乡土中的一粒沙,有“无力感”很正常,有“强壮感”反倒让人意外。到时应该是“近乡心更‘切’”,同音的一字之差,是对“知识无力感”的最有力反驳。
 

  原标题:让知识有力需农村深刻变革

  一个博士,学的又是“文化学”,本身就只是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回到自己的家乡,在广阔的中国农村,只是乡土中的一粒沙,有“无力感”很正常,有“强壮感”反倒让人意外。可许多参加讨论的人为什么不在“灌水”之前反思下?

  不反思是因为,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不管今日考上大学同过去进士及第有天壤之别,大学生更不用说博士生,仍然恨不得被录取后进校报到的当天,就洞房花烛,被招为驸马。如此心态和期待,才是“近乡情更怯”的深层次文化背景。

  中国今日的农村,即便不像王磊光笔下的家乡那样欠发达,也远未到让所有学科的学子都可以在此发挥专长的程度。但至少有些学科特别是同农林牧副渔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是可以避免“无力感”的。如果这类学科的学生回家,是否反会因为家乡尚未得到开发而觉得自己进入了一片商业蓝海、事业的处女地?

  许多好学的孩子当年就是在长辈殷殷期待“走出贫困乡村”的目光下,发奋读书,得以“金榜题名”,进入大城市就学。既然有志者都远走他乡,那又怎可指望留下的同龄人建设好了家乡等他们回来“共享富贵”呢?“近乡情更怯”本来就包含学子的不是,因为这许多年他们并没有为家乡做什么贡献。如果“怯”在这一点上,才是返乡的学子变得知书明理了。很多“知识无力感”,其实都是对个人抛弃家乡、嫌弃家乡的自私辩护。

  中国农村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需要有知识、有能力、有资源的人源源不断进入乡村,精英逃离的乡村只会越来越糟,而要让精英敢于也甘于下乡,中国农村需要一场深刻的变革,“全面深化改革”在哪里也没有在农村地区那么迫切。土地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结构的健全,财政资源向三农倾斜,公共空间更大幅度的开放,所有这一切乃至更多的变革引入农村,将会激发出全社会对改变农村面貌的更大热情。现在学子们尤其是博士们还没回来,但不少农民工已经回乡就业创业了。好好对待他们,让他们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家乡的发展,这个共赢的格局、过程和结果,一定能吸引高层次的学子甚至原来的城市人进入农村。到时应该是“近乡心更‘切’”,同音的一字之差,是对“知识无力感”的最有力反驳。


编辑:小微

...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来源:360新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