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订阅手机报国际 中国 博览 财经 汽车 房产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亲子 社区 专题
中国日报 中国在线 头条国际 国际快讯 军事台海 精彩图片 国际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消费旅游 能源在线 外交讲坛 独家策划 风云对话 中日论坛 评论 特稿 新闻汇总 海外看中国 E-Weekly
中国在线>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一年只放8天假 她靠一针一线为儿子编织美好未来

2015-02-11 09:04:57   来源:今日早报   作者:吴佳妮 胡元勇
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提要]  多年在杭辛苦打拼,终于挣得一份家底,可回家过年仍是个奢侈的念头 缝缝补补加熨烫,这是川妹子何正兰在杭州赖以谋生的手艺。何正兰深知笑脸迎人的生意经,虽然初中毕业就出来闯天下,但在社会上一路摸爬滚打的经验,让她这个平凡的外乡人走进了杭州。
 

多年在杭辛苦打拼,终于挣得一份家底,可回家过年仍是个奢侈的念头

  一年只给自己放8天假

  她靠一针一线为儿子编织美好未来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过年不回家”的故事,有点酸,但也有点甜。

  这是一个16岁山村姑娘第一次走进城市的奋斗史,也是一个中年女人30多年的人生积淀。“过年不回家”对故事的主人公来说,有些微的酸楚和无奈,但也是为了美好未来的铺垫。

  在你的身边,也有和她一样的人,一个平凡的外乡人。或许他是你小区里的清洁工,你早晨从家跨出的每一步都由他为你“刷新”;或许他在你单位附近开着小吃店,你已经习惯并且爱上了他的手艺。

  他们整日都很辛苦,但偶尔你也会被他们一两句闲聊中透露出的家底而惊到,他们已经在杭州有了二套房,他们的子女和你的孩子一起上着重点小学……

  而今天,我们故事中这个平凡的外乡人,她的名字叫何正兰。

  小区里开的缝纫店

  还肩负着半个传达室作用

  从杭州体育场路138号的小门拐进去,里面就是老杭大宿舍,再往里走三五步路,在一个低矮的小屋子里,我找到了何正兰。

  她正忙着,一件衬衫铺在操作台上,一只手熟练地撸平褶皱处,对准肩线,另一只手熟练地操起熨斗,“呲”的一声,白色蒸汽弥漫一片。她抖了抖衬衣,肩部已然变得笔挺。

  缝缝补补加熨烫,这是川妹子何正兰在杭州赖以谋生的手艺。

  1997年,何正兰在这里开起了一爿缝纫店,当初没有招牌,后来也一直没有。如今的大门上还是只贴着一张白纸,上面写着“缝纫、包扣、洗烫”,底下留了自个的名字“小何”,还有个联系电话。

  小店能够在小区扎根这么多年,靠的是口碑。老杭大宿舍的常住民,把裤子拿过来剪个边,或者有衣服要稍微熨一下,何正兰收费都很低,远低于市场价,“大家都熟了,没必要在小事上斤斤计较。”

  何正兰的手艺不错,给衣服收个腰,或是裁个边,不仅尺寸把握得刚刚好,还特别仔细,踩线整整齐齐。附近写字楼里,也有人带衣服找她来修补。

  面相好、会说话、脑子灵、人又勤快,这是小区居民对何正兰的印象。

  说是缝补洗烫店,其实小店还肩负着半个传达室的作用。上午10点多钟,快递熟门熟路地上门,递过包裹开口便说:“对方说不在家,先放你这里,等会他来拿。”

  过一会,有人敲门借电茶壶,再过一会儿,又有人敲门借笔用,还有问路的、过来聊天的,不计其数。

  何正兰深知笑脸迎人的生意经,虽然初中毕业就出来闯天下,但在社会上一路摸爬滚打的经验,让她这个平凡的外乡人走进了杭州。

  看到西湖第一眼就爱上它

  川妹子从此在杭扎根26年

  和我说着话,可何正兰手上的活一刻都没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1973年生,如今已42岁的她依然记得自己第一次来到杭州的那天。“我是先从成都坐火车到南京,再到杭州的,那时候成都还没有直接到杭州的火车呢!”她说,“那是1989年3月22日晚上。”

  当年的何正兰才16岁。到杭州的第二天,杭州亲戚带着她逛西湖:“坐10路车,到十四中下车,往前走一点,我就惊呆了!”

  春日里,阳光正好,西湖波光粼粼,岸边桃花艳丽杨柳依依。“你要知道,我是从四川山里来的,老家除了夏天,都是雾蒙蒙的,从来没见过这么敞亮的地方,没见过这么清亮的水。”回想起当年,何正兰脸上不由带上了笑,“就在那一瞬间,我爱上了杭州,我想一定要在这里生活。”

  刚开始,何正兰在亲戚的介绍下帮人看店,做建材生意,但表现差强人意:“我不会说也听不懂杭州话,人家都说我是‘木图’,而且来买建材的都是些大老粗,讲的话哪是小姑娘能听的,我臊得脸通红!”

  后来转学裁缝,这回终于显示出小何的天分。刚开始做学徒时,她只能做做锁纽扣眼之类的活,不过师傅给客人量尺寸、画线时,何正兰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终于有一天,客人上门,师傅不在家,她自告奋勇来量,“后来师傅又重新量了一次,把数字和我的一对,一模一样!”

  从此,何正兰相当于半出师了,第三个月就领到了工钱,“125元,和学了一年的人差不多!”

  1995年,有了手艺傍身的何正兰在文三路西溪路口附近,盘下了一家店。1997年下半年,她把小店挪到了老杭大宿舍,然后在这个小区里,一呆就是18年。

  如今,距离她初到杭州的日子,已是26年。

  在杭结婚生子还买了房

  省吃俭用只为了儿子的未来

  如今,已婚的何正兰,和丈夫及丈夫的家人同住在位于市区的一个小套里,另外还买了套经济适用房。儿子今年读幼儿园大班。

  她告诉我,虽然嫁的是个杭州人,但男方家里并不宽裕,她的这个小家是靠自己的双手慢慢积攒起来的。

  摸一摸何正兰的手,冰冷略带粗糙。右手食指和中指根部有两个老茧,是剪刀磨的;左手大拇指上还裹着胶布,是因为常年拿画粉,皮肤总是有过敏开裂。

  她说,她的手常年都是冰冷的,因为小店低矮逼仄,从早到晚都晒不到太阳,阴冷异常,而且没有装空调。“没事,忙起来就忘记冷了!”何正兰显得毫不在意,不过她的耳朵上趴着细细的一条冻疮疤。

  除了耳朵,其实何正兰的大腿上,也长满冻疮。“坐着踩缝纫机,腿上容易长冻疮。”她不好意思地说,“今年好些,往年厉害起来还会烂。”

  夏天闷热冬天阴冷,其实小店收入还可以,为什么不装台空调?“说实话,我真舍不得1块2一度的电费。”何正兰叹口气,“而且我要攒钱,为了儿子呗。”

  聊起儿子,何正兰又一脸兴奋,把手机里的照片点开来给我看,“儿子长得像爸爸,很聪明。”她说,“但我怕我们的环境耽误了他。”

  为了儿子,何正兰正尽力达到一个老师眼中该有的家庭教育能力和经济承受力,而苦,只有自己知道。

  每天早上7点起床,从解放路的家沿东河走40分钟到小店,既为省钱,也为舒缓常年落下的颈椎和腰椎不适。上午8点半准时开店,要一直忙活到晚上12点钟左右,然后再走回家。这一天里,除了吃饭,几乎没有半点休息。

  “活是干不完的。”何天兰告诉我,就像2008年刚买了房子,为了还债,她接了服装市场里缝商标的活。一天除了要干完日常工作,还要缝400件衣服的商标。

  “每天干到天亮,回家歇会再继续,就这样拼了两年。”何正兰说,“现在总算可以稍微缓口气了!”

  怀揣着更大的梦想

  过年不回家是为了更好生活

  今年过年,何正兰不回四川老家,只从年三十开始休到年初七,给自己放八天假。

  “回去一趟其实还蛮花钱的。”何正兰算了笔账,“来回车费、人情走走,大概要花掉七八千块钱吧,每年都花这笔钱,有点吃不消。”

  所以,她隔年才回一次老家。而且,自从有了儿子之后,母亲就来杭州给自己带孩子了,而那个曾经呵护自己、爱自己的父亲已经不在了。

  时间倒流26年,当那个16岁,满脸稚气的川妹子第一次坐上火车,准备外出闯荡时,月台上父亲的一句话让她泪流满面:“幺妹儿,你后不后悔?你要是后悔我们马上下车,车票钱浪费了也没关系!”

  26年后,坐在低矮逼仄的小房间里,何正兰回忆说:“那张火车票我记得是50多块钱,那时候的50多块钱是个什么概念,你知道吗?那一年,我们家还新起了房子,手头的钱挺紧张的。”

  这是何正兰最柔软的内心,但更多的时候,她用精明和干练为她的小家筑起了铜墙铁壁,“过年不回老家,肯定会想的,想家乡的小吃啊,想家乡的朋友姐妹啊,但现在看来,不回家也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常年窝在杭大宿舍的小店里,其实何正兰在杭州也有朋友,有的是大学退休教授,也有在海外做生意的人,因此,何正兰看得更多,想得更多,也能承受更多。

  今年,或许她的小店会有小小的变故,街道想把现在的这家店面收回去,进行竞标租赁,但因为小区居民的确需要这家能提供价廉物美服务的小店,何正兰正在努力协商当中。

  何正兰有一个梦想,就是以后儿子长大了,如果他想出国,那么自己不能成为儿子的阻力,要成为助力,就像当初年少的自己那样,插上一双翅膀,去看一看外面更大的世界。(记者 吴佳妮 胡元勇)


编辑:小微

...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来源:360新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