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订阅手机报国际 中国 博览 财经 汽车 房产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亲子 社区 专题
中国日报 中国在线 头条国际 国际快讯 军事台海 精彩图片 国际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消费旅游 能源在线 外交讲坛 独家策划 风云对话 中日论坛 评论 特稿 新闻汇总 海外看中国 E-Weekly
中国在线>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高校为何要与中小学“结对子”?

2015-01-15 07:14: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赵婀娜
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提要]  不久前,北京市有三十几所中小学都更了名,如“北京市万寿寺中学”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万寿寺小学”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小学”,“回龙观二小”更名为“北京农学院附属小学”,更名之后的共性在于,都与大学沾了边儿。
 

  原标题:高校为何要与中小学“结对子”?(深观察)

  不久前,北京市有三十几所中小学都更了名,如“北京市万寿寺中学”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万寿寺小学”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小学”,“回龙观二小”更名为“北京农学院附属小学”,更名之后的共性在于,都与大学沾了边儿。而之所以有如此变化,是源于北京市一项创新之举——高校创办附中附小。

  去年6月该项目启动以来,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23所高校分别与北京市海淀区等4个区县教委签署合作协议,共建设39所附中附小。其中,加强建设已有的附中附小14所,以高校名义创办附中附小25所,惠及近5万名中小学生。

  为什么高校要与中小学“结对子”?高校的资源输入能对基础教育的水平提升起到理想的效果吗?这样的举措能真正实现抬高底部,促进教育均衡的美好初衷吗?

  根据记者的观察,北京市推出高校创办附中附小项目,是在提升薄弱校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让百姓家门口就有好学校,让每一所学校都是好学校,从而从根本上破解“择校热”,促进教育公平的举措。我们看到,项目所选择的中小学绝大多数都为教育资源相对薄弱校,与大学“结对子”,就是希望能为这些相对薄弱校提供一个强大的外力,让他们借助大学在教学理念、师资队伍,以及特色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补齐短板、提升品质,缩小与相对优质校之间的差距。

  当然,这样的举措初衷虽好,但在成效上也难免引发质疑:提升教育质量非一日之功,借助大学的外力,中小学就一定能够办得更好吗?

  记者观察到,在已实施的实质性举措中,高校并没有“盲目发力”,而是集中力量,在打造特色上做文章。比如北京农学院就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按年级分阶段地为小学开发实用有效的校本课程,在一、二年级开设“园艺植物识别”“插花”等课程;三至四年级开发“植物种植”“动物医学”等校本课程;五至六年级开发“食品安全”研究性学习课程。北外为附中附小推出了外语特色课程模块,不但根据学生年龄和英语学习的要求研发不同课程,还为高年级的中学生提供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作为选修课。这样做,或许无法在短时期内全方位提升水平,但一定会在较短时间内打造并形成学校的特色,实现“有所长”,从而通过特色带动质量。

  我们常讲,教育要尊重个性,因材施教,我们也常常抱怨,许多孩子直到上了大学都还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与特长所在。设想一下,如果有一天,所有的中小学都有自己的特色,美术、音乐、外语、体育,让孩子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有机会在全面发展之余,在某一领域深入涉猎,这将是教育的一大进步。还有,以往大学老师常抱怨,“生源质量不佳是基础教育出了问题。”如今,让大学教师能提前介入教育链条的前端,也一定会对整个教育链条的良性发展带来帮助。

  当然,好事做好还需系统推进,如何在“结对子”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高校的主动性,还需教育主管部门认认真真想办法。期待在大学外力的驱动下,能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办出特色、提升水平,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幸福享受“教育的起点”。


编辑:小微

...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来源:360新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