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2013,给教育一个更好的明天

2013-12-20 09:37:48 来源:光明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学分互换:职业教育转型升级

缘起

长期以来,与普通教育相比,我国职业教育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即便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能够在“史上最难就业季”中“逆市飘红”,甚至供不应求,也未能因此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时期,迫切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如何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使之成为经济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关键在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改革

《决定》强调,“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同时指出,将“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

实践

走进山东科技职业学院,一时间分不清这里到底是学校还是工厂:教学、研究所、产业同在一个园区,还有不少课程直接“开在了车间里”。纺织服装系教师王俊英把自己的工作概括为3个1/3,“1/3在课堂,1/3在企业,1/3在科研,教师在承担生产任务的同时,进行教学管理,变以前的课堂讲授为车间实地操作”。

解析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单单是一个教育问题,而且是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要节点和有力支撑,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有效突破口。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一是要贴合企业和产业需要。二是要校企合作。三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调“双师型”结构和素质。四是要思考多元办学的问题。

改革,走向新境界

未来会怎样?

只要你敢于想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同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用700多字的描述向我们铺展开一个令人向往的教育前景——公平、责任、信心、尊重。揭去复杂、敏感的帏幔,你能感受到它言语间酣畅淋漓的直爽,你能听到越来越铿锵的脚步——改革“一考定终身”,探索不分文理科、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学分转换、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试行学区制、九年一贯对口招生……

一锤定音。中国教育,需要一场正确的、彻底的改革。

“这不是学习。这是把一大堆废物塞进学生的脑袋,然后美其名曰增长知识,或者说得诚实亲民一点——应对高考。我曾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充实心灵的方式,可它早已堕落为替物质世界端茶送水的卑仆。”这是高二学生侯千藻的呐喊:我愿用自己这一代人的苦难彷徨,给后一辈乃至后百辈留下一种崭新的教育体系,让他们不必在同样的煎熬中虚度年华。我没有权力为同辈人讲话,但这就是我想说的。

教育应当是怎样的?我们要给予学生什么?

谁都清楚,教育定义未来: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尚,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但,为什么,我们与真正的教育背道而驰?

一场前所未有的综合改革在突破之中闪亮:从育人的高度,从素质教育的宽度,从优质教育的维度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重新厘清教与学、师与生、教和育、分数与成人,成长和通道……如此,我们离理想的教育是不是更近一些。在期待的正常教育生态中,焦虑是不是因此削减,期望是不是因之升腾。没有幼升小的奔波,没有小升初的折腾,没有高考的“惨烈”。在沉静的思考中,教育回归,走向理智,接近教育规律。

期待每一间教室,每一所学校,每一个人都闪动光芒,洋溢着不同的个性:温馨、深邃、静谧、梦想、追求。

“教育的源头来自人们对知识的追求,而正是对世界的好奇心促使着人类的科学水平不断发展。好奇心就来自于这份兴趣,这份热爱。愿中国的教育向这个源头和动力不断发展,我们期待着一个更好的明天。”学生刘丹琪这样说。(靳晓燕)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南京:安徽男子就医途中 厕所内莫名猝死

格兰仕2000名工人打砸工厂 特警进厂戒备

西双版纳:万人泼水喜迎傣历新年 欢腾场面蔚为壮观

奶茶妹妹与大19岁京东老总最新恩爱照

精彩热图

西安一公交司机和货运司机当街厮打 乘客无语了

中央巡视组海南接访点 群众排队来访[组图]

图片故事:90后入殓师只为留下永恒美丽

南京“弃婴岛”三夜蹲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