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新闻标签: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 > 要闻
滚动新闻

小小工资条里的新中国六十年变迁

2009-09-09 10:25

工薪族每月都会领到一张小小的工资条,平时很多人都没时间在意它。但如果把它跟10年前、30年前甚至50年前的工资条放在一起,你就会发现它的变化实在太大了。

小小一张工资条见证了生活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中国六十年的发展之路。

回忆起上世纪50年代的工资条,从山东省一家国企退休10多年的李奎胜老人乐呵呵地说,50年代所谓“工资条”是用手写的,只有职工姓名和工资总额两项,1956年开始工资定级,直到改革开放前,工资条上都只有工资总额一项。

1955年9月,李奎胜拿到了第一张工资条,上面只有一个简单的数字:7元。后两年分别为11.8元、13元。那时,老人的梦想就是退休时工资条上能写上100元。

超出老人想象的是,此后几十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他的工资总额直线上升。如今,1998年退休的李老伯工资条上显示每个月的退休工资已近3000元。“虽然现在钱有点毛,但我还是感觉生活中用钱比以前宽裕多了。”

家住兰州市城关区的强玲收集了几乎从1974年参加工作到现在的所有工资条。1974年10月,18岁的强玲进了兰州柴油机厂当会计,后来又调到西北油漆厂(现西北永新集团有限公司)。出于职业敏感和理财需要,她开始收集并保存工资条。

1974年10月29.5元,1977年46元,1979年61元,1980年66元,1981年68元,1985年247元……工资条显示,30多年来,强玲的基本工资加了17次。

指着1975年10月那张泛黄的工资条,强玲说,当时她刚好满一年学徒期转正,工资也从学徒期的每月29.5元调到每月43.8元。此后,随着工龄、福利的增多,她的工资数字也在不断变化。“最开始升一级工资只加5块钱,后来就多些了,一级28元、32元、46元、50元……”强玲说,在17次的加薪中,增幅最大的一次是1985年,月工资由1984年的72元调到247元。“这次是全国工资普调,我个人工资加了近200块,感觉生活一下子轻松多了。”

强玲最新的一张工资条是2009年7月的,工资2149元。强玲说:“现在一个月顶过去好几年,虽然物价也上涨了,但购买力比过去高太多了,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做梦也没敢想过。”

上世纪80年代之前,强玲的工资条所有内容加起来只有四项——基本工资、工龄、年贴、副贴。进入80年代,强玲的工资条上出现了第五项“岗位工资”。

“以前,大家都抢着去干最轻松的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没追求’,看仓库这样的活成了‘香饽饽’,轻松啊,反正干多干少都拿一样的钱。”强玲说,有了岗位工资,就把劳动与个人收入挂起钩来,单位里同事收入开始拉开差距。

在强玲看来,工资条上增加了“岗位工资”,以岗定薪,打破了“大锅饭”的分配模式,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到了上世纪90年代,工资条上“绩效工资”这一项的出现则意味着国有企业的改制。

工资条不仅体现了工资的变化,还体现了国家民生政策的发展变化。1991年6月,在强玲的工资条里出现了一个新内容即肉补,当地俗称“菜篮子”。强玲说,“菜篮子”从一开始的十几元涨到了现在的几百元,代表着国家对老百姓生活的关心,大家看到工资条里的这一项心里都暖暖的。

除“菜篮子”以外,高原补贴、艰苦补贴、高温补贴、取暖补贴等民生福利以补贴的形式在上世纪90年代也陆续“走进”了老百姓的工资条。

强玲对工资条上第一次出现社会保险金、医疗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项目,记忆深刻。“那是在1993年,大家拿到工资条后不明白怎么回事,只看到这些项目扣了钱,很多人来财务室要求退保。其实我心里也没底,但我是干财会的,只好耐下心来按照政策给大家解释。”强玲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有人买房子的时候一下子从公积金里取出几万元钱,大家这才明白,原来公积金那么有用。”

“以前都是工资和工资条一起领,到2002年的时候,单位实行银行划账的方式发工资,每月只要去领工资条就行了。现在我退休在家,连工资条也不用领了,单位实行电子工资条,发到我的电子邮箱里,只要上网一查,我就可以知道发了多少钱。”强玲乐呵呵地说。

编辑:宁波 来源:新华网(姜伟超 谭蓉)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中国在线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663、8488356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