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线 > 经济强国
|
城镇化发展:追求幸福生活 2009-08-24 11:12
人居环境更美好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很多影视作品中,人们都能看到这样的生活场景:一个拥有上百户人家的居民区,仅有一个水龙头,每天早上,人们都要排队洗脸、排队上厕所。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副主任张志新对这样的场景记忆深刻。“吃水难、行路难、住房难……不仅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在服务功能上还是很差的。”张志新说。 “比如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是空白,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起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建设司司长陆克华告诉记者,与60年前相比,现在的城市建设更加注重系统性和全面性,更加注重人居生态环境建设。 经过60年城市建设的发展,生活处处不便的尴尬正在逐渐消失,城市的服务功能日渐增强。 截至2008年年底,城市供水的综合生产能力增长了115倍,供水人口增加了34倍,人均用水量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8升提高到178升,用水普及率从42%上升为95%。污水处理厂由1978年的37座、日处理能力64万立方米,发展到2008年年底的1529座、日处理能力8836万立方米。 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燃气供应总量达到630亿立方米,用气人口达到3.2亿人,分别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加847倍和174倍。 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城市道路总长25万公里、面积43亿平方米,较新中国成立初期分别增长23倍和58倍。 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相对应,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中,更体现在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上。 1990年6月2日,当时的国家环保局首次公布《198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众第一次获知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状况。此后,环境公报每年都发布,内容越来越丰富,环保已经成为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在全国城市的评比中,人们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卫生城市的称号,环保城市、最有幸福感城市正成为城市居民新的更高追求。 城市建设多姿多彩 生活观念的变化也推动了城市规划设计的变革。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主要借鉴苏联的经验,带有强烈的苏联痕迹。改革开放以后,国门打开,更多国家的城市管理、规划设计经验开始进入我国。我国的城市建设开始呈现多姿多彩的发展态势。 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建设发展的束缚也日渐放松。“1984年之前,改革开放的重心在农村,超过60%的城市建设投资都是来自中央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副司长张勤说,那个时期城市的自筹资金很少,城市建设的自由度很小。 1984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重心转移到城市,中央政府对城市的投资逐渐减少,城市有了更多的投资来源,发展自由度加大,城市发展呈现多元化格局。 与城市建设的多元化发展相适应,市政公用事业也逐渐走出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2002年之前,市政公用事业基本都是事业单位,老的体制带来的问题是市政公用事业的数量和质量都上不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建设司司长陆克华说,过去,在市政公用事业领域,投资渠道单一,管理粗放,效率低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各地纷纷加快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力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等领域推行特许经营。 据陆克华介绍,公用事业改革打破了过去的垄断局面,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建立,群众对市政公用行业服务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时光走过60年,昔日落后的中国城市正在以越来越美丽、舒适的面貌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编辑:宁波 来源:中国青年报(记者 李松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