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线 > 经济强国
|
城镇化发展:追求幸福生活 2009-08-24 11:12
7月5日以来,一项评比活动吸引了云南众多居民的眼球:在云南16个州市中,哪个州市的幸福指数最高? 在这场“城市幸福指数PK”的活动中,各个州市的居民通过网络、短信等方式争先表达感受。在很多居民看来,自己所在的城市都独具魅力,幸福指数很高。 不仅在云南,全国范围的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活动也曾于数年前展开。2010年将在上海召开的世博会,更是打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在新中国成立60年后的今天,追求幸福生活正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目标。 城镇化率从10.64%到45.68% “我小时候的北京城区可比现在小多了,人也少得多。”家住北京市朝阳区柳芳北里的刘大爷今年70多岁,他告诉记者,那时候的北京城基本没有什么高层建筑,一般居民都是住在低矮的平房里,现在的三环路当时还是大片的农田。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北京,在整个中国来说显然是一座大城市,那时候的中国基本还处在农业生产时代,城市的概念并不突出。 据资料显示,1949年,全国的城市数量为132个,城市化水平仅为10.64%。此时,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是29%,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已超过60%。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经济在我国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城市化进程发展缓慢。 1950年,中央规定,人口在5万人以上可准予设市。这一标准在1年之后被提升至9万人。 1955年6月9日,国务院第一次颁布《关于设置市镇建制的决定》,规定聚居人口10万人以上的城镇可以设市;聚居人口不足10万人,但属重工矿基地、省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规模较大的物资集散地或边远地区的重要城镇,并确有必要时,可以设市;设镇的人口标准需在2000人以上。这一规定使城镇人口统计有了依据。 当时,市和镇的郊区较小,城镇人口中包含的非农业人口仅占15%左右。 之后,城市的数量开始快速增加。但随后的几年,城市发展进入调整阶段。 1963年12月7日,国务院颁布《关于调整市镇建制、缩小城市郊区的指示》,不仅撤销了一批不符合条件的建制市,还对市的郊区范围作了缩小调整。 变化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1986年4月,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和市领导县条件的报告》,确定了新的设市标准。 按照这个规定,非农业人口6万人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两亿元以上,已成为该地区经济中心的镇,可以设置市的建制。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的重要城镇、重要工矿科研基地、著名风景名胜区、交通枢纽、边境口岸,虽然非农业人口不足6万人、年国民生产总值不足两亿元,如确有必要,也可以设置市的建制。 至此,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从缓慢发展进入到加速发展阶段。 60年过去,昔日城市边缘的农田如今已被成片的高楼大厦替代,三环、四环、五环、六环,北京城的边界正在一圈一圈地外扩。来自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49年年底,北京市的常住人口为420.1万。到2008年年底,这个数字则变为 1695万。 与北京一样,60年来,我国城市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如今,全国已有655个城市,越来越多的村民变为市民。 “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化的工业国转变的必由之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副司长张勤告诉记者,60年来,城市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载体。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供的数据,到2008年年底,我国城镇人口已达6.07亿,城镇化水平为45.68%,比解放初期提高35个百分点,城市人口已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7.9倍。 在张勤看来,城镇化吸引了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解决就业、实现市场扩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城镇承接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人地紧张的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