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线 > 祝福中国
|
献礼共和国大庆 1路公交见证长安街变迁 2009-08-19 14:17
清晨5时20分不到,在北京站口东的公共汽车站牌前,马庆双把车稳稳地停住。从起点站四惠东到这里,马庆双用了不到20分钟。站台上,乘早班火车抵京的人已经在等着了。上车、关门、起步,一路向西,马庆双带着乘客经过东单、天安门、西单、复兴门、军事博物馆等,最终抵达位于马官营的1路公交车总站。那会儿,天才大亮。 这是一条东西横贯的线路,因为与被誉为“神州第一街”的长安街重合,被北京市民亲切地称为“大1路”。6时零2分,马庆双驾驶的1路车停进了马官营站,熄火停车,摘下白手套,马庆双习惯性地拿起身旁的玻璃杯喝了口水,结束了这一天的首班车驾驶。根据车队的出车记录,驾驶1路车的 26年来,51岁的马庆双在长安街上已经跑了47000多趟,这样的动作已经成了习惯。 记忆中的老公共 1980年,在北京市延庆县插队两年后,22岁的马庆双加入了1路公交车队。“听诊器、方向盘、长辫子姑娘围你转”,这是上世纪80年代最流行的顺口溜。那个年代,医生和司机是两大热门职业。“大姑娘找对象,司机绝对是热门人选。”提起20多年前的日子,马庆双记忆犹新,“那时的司机都是从售票员中选拔,一年只有两次培训机会,竞争相当激烈。” 而在比马庆双更早进车队的老司机的记忆中,当时,司机都是由北京公交总公司的驾校统一培养,青年工人必须要达到北京市劳模的标准,才能够送到驾校去学开车,条件相当高。到了1954年,由于交通事业的发展,进口了大批的车,需要大量司机,各个车厂自己培训司机。那个时候学开车也挺快,有的司机学了28天半,就出来开车了,因而在社会上被称为“28天半的司机”。 1983年,马庆双如愿以偿地握上了1路车的方向盘。不过,开车却是个力气活。1路车最早使用的是从捷克斯洛伐克进口的斯柯达,一次能拉四五十人,由于采用汽油发动机,时速可达60公里,是当时最先进的大客车。但由于当时我国石油匮乏,汽油不足,为了让汽油发挥最大效益,司机们想出各种方法。有的司机开车时只穿一个很薄的鞋帮,跟鞋垫一样,就为了踩油门时能更好地感觉油门的深浅。即便如此,斯柯达跑起来依然很勉强。 “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修理六七次,八九十人推。”乘车还得随时准备推车,市民抱怨不已,也让司机们很头疼。然而,就是这种被司机们称为“土豆”的客车,创下了惊人的纪录,它们最长的使用年限30年,最长的运行里程达240万公里。算下来,相当于每辆斯柯达绕地球跑了45圈,运送8000万人次。1984年,斯柯达车光荣“退役”。 马庆双刚开车时,驾驶的是一种红黄相间的老式大公共。这种大公共方向盘重,离合器也重,时间一长,司机相当疲劳。车的发动机噪声特别大,密封还不好,发动的时候,常常从驾驶室里冒出黑烟来。司机们在一起打趣,八一电影厂再拍战争影片,可以找我们的车去做特技,黑烟一冒,像极了硝烟。这样的车,马庆双一开就是1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