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新闻标签: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 > 媒体聚焦
滚动新闻

领导干部应不断强化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2009-08-04 15:32

三、领导干部中对互联网的认识误区

1、领导干部主动用网的意识淡薄。从近两年连续跟踪调查来看,我市近46%的市管干部不上网或几乎不上网,有近25%的处级领导干部一周上网时间少于1小时。有19个区县党委中心组从未开展过网络知识、舆论引导、危机公关等相关内容的学习活动;有12个区县在党校课程中没有设置网络相关知识的学习,这与我市网民参政议政热情空前高涨形成强烈反差。

2、网络舆论引导的观念陈旧。一些干部依然抱着“媒体完全可控”的传统观念,沿袭堵、闭、封等对付传统媒体的手段来管理互联网,这也导致了不少地方和部门对网络舆论引导和危机事件处置普遍不到位。在网络舆论环境中,特别是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不能拘泥于传统媒体,必须第一时间网上首发,抢占舆论制高点和首发权,做到官方主流信息先于各种流言和网民信息的发布。然后通过报网互动,实现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快速、深度相结合,优势互补,使舆论引导更加有效。

3、“互联网弊大于利”的观念还普遍存在。一些官员认为网络使问题扩大化,而有的则认为网上信息缺乏权威性和专业性,因而加以否定和排斥。正如邓小平所说,打开窗户时,空气和阳光进来了,苍蝇也可能飞进来。应该看到,互联网技术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科技革命的重大成果,在给人们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必然会产生一些冲击,带来一些负效应,适应它也会有一个过程,但我们应确信,它最终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不能因为管理滞后和暂时不适应而否定它。

4、“网民不代表全体公民”的认识被放大。目前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网民只是总人口中的一部分,而网络民意有时是偏激而极端的,不值得倾听和重视。网民不能等同于全体人民,这是客观事实,但从职业构成看,青年学生、机关干部、企业白领蓝领、知识分子是网民的主体;从教育程度看,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25%以上,正好与我国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相当,由此可以推断,我国具有大学程度的人群都成了网民,他们是我国社会的中坚力量,代表着社会发展和前进的主流。因此网民舆论已经成为社会主流舆论和主要声音,应该得到充分重视、尊重和有力引导。

四、当前网上存在的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

1、社会问题网络化。当前网络盗窃诈骗、网络黄赌黑、网络侵犯名誉等犯罪呈上升趋势,黑客攻击、病毒肆虐呈高发态势,严重危害公众利益和网络安全。特别是网络维权和反腐“成本低、用时少、影响大”,使人们把网络作为利益诉求表达的重要渠道,“信访不如上访、上访不如上网”逐渐成为一些人的共识,借助网络加速“催化”、“发酵”,将现实“小问题”演变为网上“大事件”,反过来又给现实社会形成舆论压力。

2、网络反腐常态化。人民网调查显示,87.9%的网民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3.3%的网民选择网络曝光。一个个网络监督事件显示出民间网络反腐的力量,网络监督已经成为畅达民意、维护权益、鞭挞腐败的便捷而有效的手段。同时由于人们对腐败的深恶痛绝和网上反腐不断成功的示范效应,今后网上反腐会越来越频繁并逐步常态化。但目前网上反腐也出现“网上大字报”等极端化倾向,特别是报复式反腐、调侃式反腐和要挟性反腐日渐增多,值得注意。

3、“人肉搜索”冲击法律规范。近年来,“猥亵女童”的林嘉祥、“香烟门”的周久耕、“抄袭门”的“最年轻市长”周森锋一一在网上曝光,彰显了“网民战争”人肉搜索的威力。但网民有恃无恐的发布网络通缉令、人肉搜索的滥用则逾越了监督的门槛,开始争夺网络执法权。尤其是人肉搜索滥用,造成侵犯个人隐私随意化,让人丧失基本的安全感。同时还有可能成为泄私愤打击报复的新手段和新的暴力载体,造成影响社会和谐的不良后果。

4、“网络推手”扰乱舆论秩序。目前,一些个人和团体利用自身对网络舆论形成、演变规律的娴熟把握,通过商业运作的模式,有组织地在网上发布谣言、炒作热点、人身攻击、商业诬陷,形成有利于雇佣者的舆论氛围和宣传效果。还有的制造舆论泡沫和假象形成舆论压力,以“舆论要挟”向政府施压以达到自身目的。尽管目前他们只是以商业牟利为目的,但这些做法既有损商业公平竞争,也扰乱了网上舆论秩序。

5、“网民审判”愈演愈烈。随着“杭州飙车案”、“湖南罗彩霞案”、“湖北邓玉娇案”等在网上愈炒愈热,网络监督随之变成了网络干预、网民审判,往往是案件还处在侦查环节,法院尚未开庭审理,网上舆论就已将其定性。一些媒体报道与网民评论互相呼应,以带强烈情感色彩的语言描述案件或当事人,从而给审理案件的执法主体施加了某种看得见看不见的压力,妨碍了司法公正。

6、低俗无聊信息久治不愈。据统计,目前全球互联网网站有2亿多个,网页2000多亿个,中文网页160亿个,网上信息总体规模已超过人类历史遗存信息的总和,但其中仍有很多是虚假、无用、低俗、色情等信息。由于垃圾信息泛滥,真正有用的信息被淹没和掩盖,造成另一种信息短缺。最新调查显示,我国48.28%的青少年接触过黄色网站;43.39%的青少年收到过含有暴力、色情、恐吓等内容的网络信息。最近一条没有任何内容帖文“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在一天之内创造了710万的点击量和30万的回帖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以流行为特征的网络文化的空洞和无聊。

五、领导干部搞好网络舆论引导应具备的素养

1、重视网络的政治自觉。综合看来,互联网给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从近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来看,如果执政者对互联网带来的问题和冲击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应对不力,则会动摇我们的执政基础、危及国家安全,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高度重视互联网、驾驭互联网应该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自觉。

2、使用网络的基本技能。领导干部对互联网的使用不能仅仅停留在打字办文、浏览信息等对网络的一知半解上,还应具备网络运行规律的掌控能力,网上信息的甄别能力、网上舆情的研判能力。要有善于利用网络获取和把握信息、利用网络搜集和把握社情民意、利用网络与网民互动交流等各方面能力,逐渐把上网作为除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之外的“第五习惯”。

3、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现在,某一事件一经发生,最快的几分钟就有网民将相关信息发到网上,十几分钟后就有网站转载,1个小时后网上讨论就可能达到高潮。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谣言扩散的过程正是新闻媒体保持沉默的过程。尤其是公共突发事件,最能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也最容易对政府形象造成损害,必须抢占第一时间在网上发布主流信息,掌握主导权,并且要关注事前、事中、事后等关键节点上的舆情走向,不断发布事件处置的新情况,及时回应公众的质疑和猜测。

4、网络执政的沟通艺术。首先是身份的平等性,在网上你就是普通的网民,与网民交流必须以理服人,而不应居高临下、以权压人;其次是语言的契合性,要熟悉网络的话语方式和特点,不要官话套话连篇,而要善于运用网言网语进行交流,做到润物细无声;三是坦率的真诚心态。在与网民的交流中,任何虚情假意、推诿敷衍都逃不过网民眼睛,必须坦率真诚,即使工作中有缺点和过失,也能赢得网民的理解和宽容,绝不可“躲猫猫”;四是心理的承受力。在网上网民相互之间嬉笑怒骂十分正常,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尖锐的、过激的嘲讽和调侃甚至辱骂,对其都应泰然处之,平和交流,冷静对待。

编辑:肖亭 来源:重庆日报(周波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中国在线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663、8488356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