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巴在彝人打歌场上纵情地舞蹈,为盖瓦洒祈福。(适志宏 摄)
|
跃、扑腾、跺闪、打滚,哑神们使尽浑身解数,在众人的目光下,在广阔的大地上舞蹈。(适志宏 摄) |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位于云南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县公郎镇的盖瓦洒是一个充满神奇魅力,令人无限向往的地方。据说,被那里的“哑神”拥抱是很幸运的。
传说中夜晚带着丑陋的面具、跳着怪异舞蹈的“哑神”有着怎样的魅力和笑容?带着这些疑惑,二月八,我们和许多媒体朋友一道登上去盖瓦洒的车,去赴一年一度的“哑巴神”会,开始了与“哑神”亲密接触的体验之旅。
我们从南涧县城出发,汽车在214国道线上风驰电掣,50分钟后,我们就到达盖瓦洒村的岔路,进村的盘山公路盘曲而迂回,约30分钟后,在一块平缓的山坡上,一个绿树掩映的小山村出现在我们眼前,这就是哑神们居住的地方吗?身旁同行的美女记者正在暗自庆幸终于快到了,突然公路上横栅黄泡、棠梨棘刺档住了我们的道路。将头伸出窗外一看,公路旁还有盛装的彝家阿妹、阿嫂在守候。我们的车子刚停下来, “新新客人请来到,彝家阿妹来接您。”阿妹阿嫂的调子就飞了过,对山歌?我们可不会啊,几个人大眼瞪小眼,“为你才走这条路,为你才翻这座山。”幸好有跳菜艺术团的编导大哥及时给我们解围;“路远客人请来到,走路辛苦受饿着”;阿妹阿嫂的山歌还在飞,“爱玩不怕肚子饿,好玩好在就得了。”;“自从祖宗栅大路,有情才是自己拉”; “一年一回二月八,拉开大路庆荣华”精彩的山歌对唱在继续,因为身旁有跳菜艺术团的编导大哥出口成章的山歌解围,我们放心的在一旁看热闹,如此这般,我们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编导大哥的即兴妙对,让对歌的阿嫂只好无奈地乖乖认输了,一旁守护的大哥拉开棘刺,进村前这段短短大约1千米路程,我们闯过三关,终于来到村边。还真有点象《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一般艰难,要在夜里体验与“哑神”亲密接触不知还要经过多少磨难?这时,一道青松毛扎成的牌坊立在村口,上书“哑巴舞艺驱邪除魔保清平,彝家儿女迎祥迪吉乐安康”的对联,神秘的气息扑面而来。
走进村里,只见一条条整洁的青石板路如丝带缠绕般的连着家家户户,村中的房屋都是青瓦白墙。在村委会休息片刻,热情好客的村民就请我们到家里作客,在主人的盛情邀请下,我们走进路旁的施远鸿大哥家,在宽敞整洁的堂屋里,女主人给大家端来一坛米酒,揭开坛盖,酒香扑鼻而来,从来不喝酒的我们,也经不住诱惑,小小的尝了一口,那味道又香又甜,沁人心脾,在嘴了久久留香。喝过香醇的米酒,主人就给我们端上丰盛的晚饭,鸡肉、大块的盖碗肉腊肉,煮干萝卜条、煮干板菜,炒木耳、炒菜花每一盘蔬菜都村民家里的,就连几位从来不沾肥肉女记者,纷纷开戒吃起了腊肉。据传这些都是“哑巴神”喜欢吃的菜,吃着 “哑神”喜欢的菜,喝着女主人为我们奉上一大壶很酽很浓的蜜茶,感觉“哑神”脚步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满心期待着夜幕下与哑神的狂欢。
夜晚在众人期盼中姗姗迟来,全村人陆续奔赴广场中央,那里已经用松明子和干柴烧起了一堆篝火。篝火燃起来,芦笙吹起来,身着彝族服装的人们就围着篝火,手拉手,肩并肩,跺脚、转身,“梆梆梆……”的脚步踏地声传出老远。脆生生的山歌从阿妹的嘴里飞了出来,阿妹唱了,阿哥也就不能闲着。于是,打歌的长龙在动,歌声在飞扬。坐在广场外的许多人开始加入进来,站在场外按了N百十次快门的记者朋友也跃跃欲试。扛着摄象机、照相机、拿着采访的话筒就加入到打歌的队伍中。篝火越烧越旺,人越集越多。不分男女,不分老幼,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不管是脸色黝黑还是娇嫩,人们都手拉着手,围着篝火,歌不停,舞不停,“呕噻噻……!”“哦!哦!哦!……!”。我们站在场子中间,看着他们打歌,听着他们对歌,心情飞扬了起来。
时间在火热的打歌对调中飞快地走动。午夜十分,突然一个声音传进了大家的耳中:“哑巴来了”,这声音像炸雷一样在人群中炸开了,就见许多人散开了,只看见六个头带面具,赤身画着大大的王字,四肢用黑白二色染成斑马状,腰间挂着铃铛,手持木棍、木剑或者扫帚以及二个身披棉毯,头带木瓢,瓢把朝前,身后拖一竹蔑尾巴,上缚荨麻的队伍,在锣鼓开道下,突然冲了进来。传说中“哑神”终于出现了,场面突然静了下来,打歌的许多早已退了出去,只有少数几个胆子比较大的人还在远离哑巴的地方跳着。哑巴们则围着篝火跳起了他们的神奇之舞。快门被不断地按下,闪光灯在夜幕下分外地亮闪。
传说中的哑神在这个天地铺就的大舞台上随心所欲的跳起了他们神圣的舞蹈。以神的名义,他们舞着蹈着,他们戴着面具,手持木刀,木剑、木叉,胯间悬着个铃铛,铃铛随着舞步而发出悦耳的声音,他们的舞步夸张而不失自然,他们在人群中随意地追逐着中意的女人,那动作神秘而不失真情。他们在人们的关注的目光中,夫妻双双自然地躺在地上,大胆对爱侣表达爱意,他们的爱情自然而又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