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的中央资金要被审计覆盖
“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项目要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这是总理在灾后恢复重建之初就给审计部门下达的命令,审计署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司副司长卢华胜介绍说,总理要求审计部门必须改变以往事后审计、秋后算账的思路,灾后重建的每一笔资金,只要开始拨付,审计部门就要介入,跟踪查看重建资金有没有被挤占、截留、挪用的现象。
面对约1万亿元重建资金的大盘子,卢华胜介绍说,审计署的目标是把问题发现在前面,保障资金安全、合规、有效使用,对中央投资的审计覆盖面要达到资金量的60%以上,对地方投资的审计覆盖面要达到资金量的80%以上。
这种独创的跟踪审计模式,其实在地震后救灾款物分配中就曾试水,当时,审计部门用半年的时间,跟踪审计中央和各级地方财政拨付的一千多亿元救灾款物,并在审计过程中向社会公告了四次审计结果。
正是救灾款物跟踪审计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堵住资金流失漏洞的效果使中央决策层意识到“全过程审计比事后监督更重要,查出问题越早,损失也就越小”,并由此把跟踪审计写进了灾后恢复重建的国家总体规划。审计部门也形象地把跟踪审计比喻为灾后恢复重建的“免疫系统”。
相比2008年的救灾款物跟踪审计,恢复重建的跟踪审计要面临资金量更大、项目繁多、审计时间更长等诸多难题。
特别是大大小小20多万个重建项目,有的是城乡居民住房,有的是医院学校,有的是路桥等基础设施,还有的是工矿企业。对审计人员来说,今天可能是审住房,明天可能是审公路,而这些不同的项目,每一个背后要么是有几百份合同要审读,要么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要梳理。卢华胜说,跟踪审计要求审计人员练就火眼金睛。
事实上,一千多人的审计队伍要对应20多万个项目,需要审计人员超负荷的运转。绵阳市的审计局局长刘清华说,以往,绵阳全市一年也就审100多亿元的资金量,而现在要面对的上千亿资金及其重建项目,人手捉襟见肘,而且绵阳的计算机审计系统也在地震中全部瘫痪。
人手紧,项目多,资金量大,如何保证审计质量?审计署固定资产投资司副司长卢华胜介绍说,至少有三个路径能提高审计的质量。首先,审计署内部还有一个质量督导组,这个小组不定期地经常在灾区27个审计组巡视,检查各组的审计质量。另外,除项目的审计外,审计署还将组织对学校、土地使用、居民住房等方面的专项审计调查,确保审计有点有面发现问题,同时将制定规范灾后恢复重建审计的有关指导意见或有关内控制度,引导跟踪审计更加规范开展。再有,审计署已经要求各审计单位要及时发布审计公告,审计公告的质量实际上对审计人员也是把双刃剑。
卢华胜还介绍说,为了解决审计人员缺乏的问题,一些援建省市,比如上海市,就直接在重建指挥部里配备审计人员,这样审计人员就能在指挥部的决策管理过程中开始关注资金的使用和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审计效果。
编辑:肖亭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