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站在世界舞台
江似虹(Tess Johnston)曾作为美国总领事馆的一名工作人员于1981年首次踏上中国这片土地。由于冷战的余波还未褪去,美驻华领事馆在此之前关闭了30年。它的重新开放象征着中国又一次回到世界舞台。江似虹说她深爱着这个国家。1996年退休后,她以历史学家和作家的身份定居上海。
她回忆到:“那时候的中国几乎没有外国人,没有小轿车,没有糟糕的交通状况,没有1937年以前的高层建筑。所有的建筑物看起来都很破旧,但每栋建筑里总是挤满了人。每个人都穿相似款式的衣服,女人们从来不化妆。这里没有光辉和浮华。”
“上海夏天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最鲜活的印象,人们一个个横躺在马路上睡觉。他们虽然有房子住,但是没有空调,热得大家都跑到了马路上。这里没有贫富之分,大家都是一样的。”
“你随处可见小作坊及它们排出的工业、煤污染,但噪音污染很少。外国人可以在友谊商店里买日常用品,买得其他的东西都是用麻袋装的。水果的品种也很有限,除了苹果就没什么了。”
当时,外国人不能用现金买东西,而只能用一种叫做外汇券的准货币消费。
旧上海除市中心地带,其它地区的发展速度都很慢。而现在上海的城市化进程异常迅猛。北京的胡同和上海的石库门渐渐的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中国已经失去了她独有的特色。那时候,当你身在这片土地上的时候,你有种强烈的感觉,你是身在中国而不是世界上其它任何国家,而现在到处都是摩天大楼,区别不大了。”
“当时,在中国的外国人是一个小社团,大家互相认识,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也有明显的界线。如今,这种界线已经很模糊了,真正把大家分开的是社会阶级和经济实力。”
“如今他们所有的时间都忙着赚钱了”
麦健陆(James McGregor), 曾在华盛顿担任记者工作。1985年,他决定来中国感受一下这个全然不同的国家。他回忆说“拿到旅游签证的过程就是一场噩梦”。在他从香港辗转来到广州的第一个早晨,就被高音喇叭里传出的口号宣传声吵醒。
“我记得建国酒店是当时北京唯一一家有空调的酒店。除了逛大街,这里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街边有许多破旧的台球桌和水泥制的乒乓球台。”
身为生意人和《十亿消费者》作者的麦健陆曾是《华尔街日报》北京记者站首席记者。他津津乐道的说“乘坐火车旅游是结识中国人最好的方法。‘铁马’上的旅程时间长,空间小,是深入了解中国人的好时机。”
“我喜欢在中国坐火车旅游,特别是在以前。记得有一次在成都到北京的火车上,我们遇见了一群川剧团演员,他们在车上耍起乐器,唱起民歌,最后我们也加入其中。”
麦健陆指出中国在经历了30年的巨变后,大中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和方便程度与外国城市已经没有多大区别了。
“20世纪90年代,我以记者的身份重返中国,希望能为中外的商界做点事情,我发现了中国不同的一面。我接到了无数邀我参观经济开发区的邀请。记得上海市副市长向我讲解上海浦东新区的规划和未来发展计划时,我认为他们30年能实现就很不错了。结果他们只用了三分之一的时间,真后悔当时我没在浦东作些投资。”
从外国人的角度来说新旧中国最大的区别在于:以前外国人是“新鲜事儿”而现在,他们已是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了。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最能说明问题:1979年只有570万外国人来中国旅游,而光去年一年入境人数就达1.24亿人次,排名世界第四。
“中国人民曾经对外面的花花世界充满了好奇,如今没有什么是他们不知道的;中国人民曾经闲来无事聊天打发时间,如今他们所有的时间都忙着赚钱了。”
“过去人们曾有很多闲暇时间,想理解这句话的真正意思么?起身到一个边远的小村庄去体验吧。只有在那你还能找到旧时中国的影子。”(《中国日报》 Jules Quartly 编辑 王薇 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