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线 > 中国日报独家
|
见证历史巨变——听“中国通”们讲述中国故事 2007-12-11 15:22
英文原文:Moving forward, looking back “文化大革命”(1966-1976) 结束之前,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屈指可数。然而,他们却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见证了中国的巨变。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英文《中国日报》报道,大清早被高音喇叭里传出的口号宣传声吵醒;禁止在“国际区”以外的任何地方活动;能让人大热天里在有空调的房间里喝杯饮料的酒店屈指可数。这就是“文革”结束之前外国人在中国生活的真实写照,在那之后,他们的生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成千上万的外国人纷涌而至。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居住,到自个儿中意的地方旅游。互联网让他们与世界各地的亲朋好友保持紧密联系。他们可以随时下载喜欢的节目或音乐,买到最新的DVD。 那些对这个国家的过去和现在有深入了解的“中国通”们会告诉你中国已经渐渐融入了国际社会,不再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如今这里的基础设施、商店、商品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并没有什么两样。 当这些“中国通”们经历了中国的巨变,再次追忆过去的时候,往事如醇香美酒,令人回味无穷。 1971年,中国对外友协邀请了15名菲律宾学生和青年领袖参加为期三周的访华团,现任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北京记者站的首席记者吉米(Jaime FlorCruz)曾是其中一员。 这位20岁的小伙子当时对中国的第一印象是“革命热情极为高涨”。 毛泽东的肖像和写有他语录的宣传板高高耸立在城市的战略要地;人们免费派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的毛主席语录和其它宣传材料;街上的行人只穿蓝色或绿色的毛氏服装(也称中山装)。 "除了经常在街上巡逻的红卫兵和民兵,北京的街道显得异常平静和整洁。街上几乎没有汽车,只有许多骑自行车的人奔波于上下班途中。" 吉米以反马科斯活动分子的身份被菲政府驱逐,被迫滞留中国。他先后被下放到湖南和山东农村当农民,经历了一段动荡的岁月。数年后,他返回北京学习中国历史,之后成为《美国新闻周刊》和《时代周刊》的记者。 对外国人的条条框框 当时,只有少数外国人允许住在中国,来自西方国家的就更是少之又少。吉米回忆道:那些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被“隔离”起来,根据不同级别分配不同档次的房子。例如:外国学生住留学生宿舍,外籍专家被安置在友谊宾馆的公寓里,驻华外交官被分配到指定的外交公寓。直至2003年,中国政府才废除了限制外国人居住区域的规定。 “在那个年代,中国人与外国人交朋友是要承担风险的。如果你与外国人走得很近,你可能会被当作特务或被指控泄漏机密从而被工作单位、上级或者是警察抓起来。直至20世纪七十年代,与外国人通婚还被视为社会禁忌。我与我的中国朋友们在那个时代结下的友谊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吉米继续说到:“当时只有两家医院对外国人开放。除了观看样板戏,革命主题的电影,就没有任何其它形式的文娱活动。” 新华社的一篇报道中曾指出(三年前此篇报道被再次刊登在《中国日报》 上):直至80年代中期,在北京居住的外国人的活动范围还被限制在天安门周围方圆20公里。那里随处可见路障和标有“无通行证的外国人不得通行”的警示牌。 此篇文章附有1976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郝克明 (James Harkness)的一张照片和他当时接受采访时说的一段话“中国当时是一个孤立、神秘的国家。直至90年代,‘被限制自由’的感觉才逐渐消退。”北京于1995年正式向外国游客开放。2004年“绿卡”制度诞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