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生活中的独龙人
三 发展之路漫漫
南边的钦兰当处于边境交界处,这里的人们依旧使用弦弓打猎,捕一些飞鼠等小动物作为食物。随着公路的通畅,这些习惯也在逐渐改变。
木建生是一位退伍老兵,他开始在家乡养殖以肉质鲜嫩、营养价值高著称的独龙牛。据他介绍,独龙牛多数时间是放养在山上的,只需要每个月在固定地点投放一些食盐即可。现在独龙江乡投放了692头独龙牛,每头牛能够给当地人带来8000至10000元的经济效益。
缺少对种植和培植技术知识,独龙人很少自己在冬天种菜。贡山兴达食品公司正是看中了市场空间,从去年开始在孔当种菜。经理李发正说将来他会培训当地居民如何种植蔬菜。
但是李发正发现,当地人做工效率和方式还有待改善。“他们给菜苗浇水从上往下,浇着浇着就死了。前几天刷漆,他们都不用刷子,用手弄得整个一个漆人。”
“独龙江需要更多的外界帮助,尽管云南省政府和怒江州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李恒说。“可能更好的教育是一个合适的方式。”
独龙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教育,尽管初中学校就远在贡山县城。但是教育却也是一把双刃剑。对外面世界更多的了解意味着很多人不愿意回到独龙江,李玉华告诉记者。
清华大学赵丽明教授2008年曾在独龙江做过调研,她雇了雄当村村支书陈永华为向导。让她没想到的是,一进陈家家门,陈永华老母亲就拉着她的手,请她帮忙寻找自己的小儿子。
陈永华的弟弟在昆明读完大专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家,母亲太思念儿子,逢人就问。赵教授为老人家录下视频,并请学生放到网上。1个月之后,居然找到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独龙人也在传统与现代的生活方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但需要时间去适应现代的生产方式与生活节奏。”
四 艰难独龙江隧道工程
贡山县独龙江公路是内地通往人口较少民族――独龙族聚居地唯一公路通道,是独龙族人民的生命线。
独龙江乡的各族人民在1999年9月前还处在生产生活物资人背马驮与世隔绝环境中,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没有通公路的少数民族乡。独龙族人民出行难的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1996年5月投资建设独龙江公路,全长96公里。经过四年的努力,1999年9月独龙江公路实现土路通车。
但由于自然环境恶劣,施工难度大,独龙江公路只能按“先通后畅”的原则修建,施工中大量使用了木挡墙、木涵洞和木便桥,随着交通量的增加和原有木质结构物的腐烂,排水和防护设施不全,道路车辙、沉陷、坑塘遍布,越野车平均每小时行驶10―15公里,晴通雨阻,安全隐患十分突出;从上年12月至次年6月为大雪封山期,每年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抗雪、抢险、增做防护等工程才能保通;独龙江公里建成以来,每年有半年多雪封山,仅仅只能在雪封山开山期间间断维持通车,独龙族人民出行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到云南考察时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快人口较少民族脱贫致富的步伐”的重要指示,温家宝总理也就解决好独龙族人民出行难问题作了重要批示,要求“彻底解决独龙族人民行路难问题”。云南省也加快实施独龙江公路改造工程,切实推进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发展工作。
据项目经理周永介绍,隧道工程在特殊的自然环境里面临着很多困难。“大雪封山时间长。每年大雪封山长达5个月之久,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下,面临着自然灾害频发、高寒缺氧、官兵心理承受压力等重重困难,”
这也给周永的工程队在大雪封山期间,保留人员继续施工增加了思想压力,因为好多人都十分担心在封山期间施工,人员受伤得不到很好、及时的医治,在心理上给施工人员造成了一定的思想压力。在封山长达5个月时间,工程队必须储备半年的生活物资。
“比如我们冬天吃白菜,我们不是一颗一颗的吃,而是每天吃的时候我们去剥每一颗白菜,一层一层的吃,这样蔬菜吃的时间才能长久一些,”周永告诉记者。
独龙江隧道属特长隧道,全长6848米,周永的队伍承建出口段2880米,施工掘进方向为上坡方向,通风排烟困难;隧道地质情况复杂,围岩稳定性差,部分地段裂隙非常发育,易坍塌;隧道内涌水量大,初期支护后仍渗水严重,作业条件较差。
“但是,我们用智慧和技术攻克了一道道难关,迎难而上,齐心协力,为工程顺利进行打下坚实技术基础。”(记者 胡永启 李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