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古时候天热达44.4℃?古人如何应对高温天

2013-08-28 17:38:37 来源:北京晚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今年又遇炎夏。有媒体报道,全国有43个市县日最高气温超过40℃,很多地方进入了“烧烤”模式。那么,古代夏天有多热?据《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记载,史上最热的夏天出现于乾隆八年,即公元1743 年。当时,北京:“六月丙辰(7月25日)京师威暑。”天津:“苦热,土石皆焦……”河北高邑:“薰热难当,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日中铅锡销化……”山西浮山:“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山东高青:“大旱千里,室内器具俱热,风炙树木向西南辄多死”……

西周时期“七月流火”

尽管古代夏季气温资料极为缺乏、简单,直到明清之后才开始丰富、详细起来,但古代文人笔下有关“天太热”的记述,多少弥补了气象史料的不足。

古人形容夏天炎热最出名的一句话,是“七月流火”。此说出自《诗经·国风·豳风》中的《七月》一诗,诗歌开头即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周代历法中的第一个月与夏历(阴历)不同,是夏历中的十一月份,比夏历正好提前两个月,也就是说“七月流火”,实际是形容夏历的“五月天”,相当于现在公元阳历的夏季六七月。从“七月流火”来看,西周时期的夏季气温确实不低,可能比现代要热。

对这一解释,不少饱学之士曾有异议。有人认为,《七月》所写所记的是当时的农时农事,对四季变化与飞鸟、动物的关系很敏感。如“七月鸣,八月载绩”,,即伯劳鸟,每年6月21日前后的夏至时节开始出现、鸣叫,冬至去,古人称此鸟为“司至之鸟”。所以,三国时魏国儒学大师王肃谈及《七月》一诗时称:“蝉及皆以五月始鸣,今云七月,共义不通也。古‘五’字如‘七’。”王肃的言下之意是“七月流火”实为“五月流火”。

“七月流火”被现代人用来形容天气炎热,也曾引发颇多质疑。2005年7月12日,台湾新党党主席郁慕明到中国人民大学演讲,校长纪宝成在致词时便说,“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纪宝成的致词旋即遭到炮轰,称人大校长“没文化”。质疑者的理由是,“七月流火”为七月大火星西去的意思,表示“暑气渐退,天气转凉”。

据考,把“火”理解为“大火星”,最早是东汉史学家班固在其所撰的《汉书·律历志》中的学术观点,此后便被持“大火星说”者据为经典。其实,班固的观点也仅是一家之言。因为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来看,《诗经》中的原意可能的确是指天热,表示“七月还很炎热,九月就已秋凉”。《诗经》成书于周代,其收录诗歌的创作时间可能更早至殷商,而自殷商到春秋时期,除了在西周早期有过短暂的寒冷期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比较温暖,夏季气温比现在约高2摄氏度。而且《诗经》中的诗歌采自民间,如果说创作者那时就知道“大火星”一说,并无证据。因此“七月流火”在《诗经》中的原意未必是说“天气转凉”,反而可能就是形容“天气炎热”。

退而言之,即便“七月流火”有天气转凉之意,也侧面说明西周时期的夏天非常炎热,不然诗人怎么会有天气转凉、气温下降的深切感受?

编辑: 许银娟 标签: 七月流火 热灾 天太热 公元 景德元年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南京:安徽男子就医途中 厕所内莫名猝死

格兰仕2000名工人打砸工厂 特警进厂戒备

西双版纳:万人泼水喜迎傣历新年 欢腾场面蔚为壮观

奶茶妹妹与大19岁京东老总最新恩爱照

精彩热图

西安一公交司机和货运司机当街厮打 乘客无语了

中央巡视组海南接访点 群众排队来访[组图]

图片故事:90后入殓师只为留下永恒美丽

南京“弃婴岛”三夜蹲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