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书画艺术编者按: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即对事物理解的三种境界。国画创作亦如是:从创新回归传统、在回归中升华,不停地在自我否定中追逐艺术真谛。不站在传统艺术巅峰来领略中国画艺术之造诣,是很难理解中国画的堂奥与真谛的。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出自宋代吉州青山惟政禅师的《上堂法语》。这是禅宗中有名的公案,也特指人们对事物理解的三种境界。艺术家认识并描绘客观世界也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世界认识的水平高低,也就是所谓的“悟性”,直接影响着一个画家的艺术品味。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中国画与中国古典哲学一直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可以说中国画的发展尤其是文人画是在中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引导下发展的。这种综合素养对画家艺术水平的直接影响是中国画的一个突出特点。
诗书画印四位一体,中国画讲究画品、人品、意境等多种因素综合的效果,这就要艺术家不仅仅会画画,还要画出具有文人素养,能表达真情实感的画,这对艺术家是一个高标准的要求。
艺术家尹默,1941年生,他不仅是中国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还是中国诗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他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画画家,在研究传统、注重笔墨的同时不忘对自身素质的培养,他知道中国画拼的不是技法,是画品、人品。
尹默少时受家庭熏陶,喜爱上艺术,1959年考入天津美院,在天津美院进行了系统的国画训练,这是尹默进行传统艺术洗礼的时期,尹默在其文章《为有源头活水来》中说到:中国绘画的传统可以比拟为艺术巅峰,不站在这座艺术巅峰来领略中国画艺术之造诣是很难理解中国画的堂奥与真谛的,同时也把握不住中国画绘画艺术的发展轨迹。他深谙基本功训练对自己艺术丰富滋养的益处,历代大师无不从研究学习传统入后而成为大家的,所以他勤以为学,相信只要天道酬勤,就终会找到美的规律。温习传统、忠于传统,这是他艺术之路上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时期。
时代是不停向前发展的,艺术家也在新的时代中会不断产生新的感受,在这个时候,一个机会悄然而来,1989年春末夏初,尹默随中央林业部改沙护林考察团到甘肃旅行写生。像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尹默到敦煌莫高窟瞻仰,大开眼界,犹如进入浩瀚的艺术海洋。这是一片新的天地,“那有限的空间呈现出无限广阔的画面,那神秘的构思,纯熟典雅的色彩,线条的精美的高度概括的造型,给人带来博大精深与风采照人之感。无论山水、人物、花草、飞禽、走兽都以生动完美的造型,造成深邃广袤的意境,当今观赏亦能产生现代感。其内在韵律和节奏非常协调隽永,又能产生昂扬激奋情绪……”(引自尹默文章《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一切的一切,让尹默都激动不已,敦煌壁画上美好的故事,流畅的线条,既大胆又古朴的色彩都深深地打动了他,于是,尹默决定“变法”,这一时期他的作品以山水题材为主,吸收敦煌艺术的色彩元素,作品浓墨重彩,形式感很强。他在创作中非常注重色彩的渲染,用色不仅大胆,而且对比鲜明,善用大面积的墨色作基色,用黄色、红色等明亮的色彩做铺陈点缀,写实与意笔结合。构图夸张而大气,再结合色彩的质感,给人一种厚重深沉的历史感。
他还借鉴敦煌经变壁画的形式,创作了作品《梦幻》,这幅山水画画的是一个孤身放羊的老人,这位老人一辈子没娶老婆,在山坡上放羊时睡着了,做了一个梦,梦到天上飞来了菩萨天女为他送来了美丽的老婆。这幅画以明亮的黄色作为基色,画面中央有个小的山坡,在山坡下,睡觉做梦的老人只有几笔,画的很小,着重突出他的梦境,梦里的天空是鲜亮的金黄色,在天空中画家用淡淡的墨色勾勒出菩萨和满天的天女飞来给老人庆祝结婚,整个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这种敦煌经变一样的表现方式也应该是艺术家所独有的。他在这个时期,以突出艺术家个人风格为主要创作模式。这正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对客观世界进行主观再创造时期。
新时期,新艺术。中国画创新是个老课题,时常被人提起,但是如何创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尹默对于此也有一番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中国化创新是必然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一定要坚持深入生活,一旦脱离生活和社会,艺术就会导致成空洞的、毫无意义的笔墨游戏,变成虚无主义的东西。他说:生活是创新之源,情是创新之魂,责任感是创新之力,道德是创新之本。
即使是创新,尹默也是坚定地以传统为基调。他认为如果没有继承传统,那中国画的发展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近看尹默的作品,均以传统笔墨,传统题材为主,不管是花鸟还是山水都非常讲究笔墨味道。经过十几年创新洗礼之后,尹默的心境更为沉静,随着时间流逝而积淀下的素养,就如同瓷器文物的“包浆”一般,历久弥新。这个时期,他又回归了,又“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他从创新回归传统、在回归中升华。尹默就是这样一个勤奋的画家,他在不停地自我否定中追逐艺术真谛。
尹默说,当他大学毕业时,自认为系统学习了美术专业,掌握了国画的技能,但走上社会进入国画创作,却觉得力不从心。笔墨的功夫不够是可以理解的,那是要经过长期研习的,他遇到的问题不只是笔墨,而是对整个国画原理有待于进一步认识。其实,这不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长期以来我们学院美术教学中存在的痼疾给学生造成的麻烦。那就是不论国画还是西画,学生都是从培养造型能力入手,而不是区别对待,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国画艺术的特
点。国画创作也要有造型能力,但国画的造型要求不同于西画,古典的写实西画要求的是透视空间的立体造型,国画的特点是平面空间的笔墨造型。再具体地说,古典写实油画虽然也讲书写性,但基本上是块面形的塑造,而国画是用水墨笔线构成形象。前者追求写实,后面倡导写意。我国传统国画的传授方法因近代西画及其教育方法的传入而一度受到忽视,稍后在学院里逐渐受到重视的国画教学在传授方法上难免受西画的影响,这必然在学生毕业后的创作中反映出来。可以这样说,类似尹默的苦脑在同辈从学院走出来的画家中是普遍存在的。谁能认识这一点并自觉地去向传统求教和持之有恒地探索,谁就能摆脱吃“夾生饭”的苦恼而迈上传统国画写意的道路。
尹默是在同辈中较早认识这一点,较早领悟到以笔墨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写意水墨语言的表现力,寻找到自己的创作面貌。他师古人,广泛学习和借鉴历代诸大家,同时重视师造化,用心观察和体验客观自然,努力把学习到的前人经验和从客观自然中获得的启发化为自己内心的储备,读他的画,既感到他对古人绘画法则的尊重和对大自然的虔诚,也同时感觉到他对自己主观感受的重视。近几十年来,国画界“师古人,师造化”的口号喊得响亮,也付诸实践,取得良好效果,但对“师心”即“中得心源”这一点似乎重视不够。殊不知艺术家的个性面貌正是来自于艺术家的个性和个人对传统与客观自然的切身体验,因为这种体验是独特的,不同于任何人,所以弥为珍贵。不过有这种体验和善于发现这种体验,却要靠艺术家的悟性了。尹默是有悟性的人,他能在硏究古人和同辈艺术家的作品中,联系自己创作中的困惑和苦恼,领悟艺术之理,並通过艰苦的实践加强和深化自己的体会。
传统文人画忌浮躁,忌市俗趣味。尹默深谙此理,他的画文气和雅致。表面上看,画的文雅是技巧方面的事,实际上它与画家的艺术修养密切相关,一是关乎画家心境,二是离不开画家的见识。文艺创作是在寂寞、虚静的心境中完成的,我国传统文艺理论对此有充分的阐述。所谓作画必先“澄怀味象”,“澄怀观道,静以求之”(清.恽寿平语)、“静室僧跌,忘怀万虑”(南宋.米友仁语)、“脱去塵埃”(明.董其昌语),都说的是这个道理。画家有了虚静的心境之后,还需要有一定的见识,能够分辨艺术作品的格调,即有品评自己作品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能看到古人和他人作品的优长和不足,却对自己作品的品格高低盲然,这里原因不完全是作者无自知之明,还由于自在深山难知山之高低。尹默经常与同行切磋技艺,交流心得,虛心听取他人意见,这对他作品品格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从他的作品看,他是沉潜在绘画创作的愉悦和艰辛之中。绘画创作之所以给予作者以愉悦,因为它和一切创造性的劳动一样,是通过艰苦的努力取得的。尹默作画前有冷静沉着的醞酿和构思,画面布局寓自由于严谨之中,运笔用墨努力在精微中不失犷放,线条讲究质量和力度,注意曲折、刚柔变化,浓淡用墨与色彩配合,两者相得益彰。花鸟画常因色彩过分艳丽而媚俗,尹默作品中却常因有鲜丽色彩而显生气勃勃。敷淡彩和纯水墨的作品同样光采夺人。他善于在色彩中调和些许墨色,在墨中调和些许颜料,使画面墨色更为和谐和丰富,这都说明他在用墨和用色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相当的造诣。
尹然的画因有強烈的生活气息和形神兼备的品格得到业界的评价和大众的欣赏,但是他不滿足已有的成绩,他深知前面要走的路很长,他会在功力与修养两方面继续努力,向艺术的高度奋进。从他已经走过的路程和取得的成绩看,他还有更大的潜力有待于发挥,艺术的前景是广阔的。(编辑张承肃 吴小燕)
写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也是中国艺术区别于西方艺术的显著特性,在世界艺术与美学领域拥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崇高的学术地位。
广告代理:安徽中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服务电话:0551-67172789 67172889 传真:67172889
投稿信箱:zgrbshys@163.com
在线QQ:869835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