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否出现一家全球性的旗舰型文化企业?仅仅作为一个提问,这似乎都是个奢侈的想法。
“中国制造”还没摆脱“别人动脑,我们流汗”的打工仔地位,怎么能够期望出现什么文化跨国公司?就算“旭日阳刚”偶尔上了回春晚,那不过也是走走过场吧!
但对王健林来说,这个未来绝不是梦。从去年到今年,大手笔的海外院线并购,让万达集团的文化“副业”迅速向主业靠近。王健林曾自嘲是“遭人恨”的地产商,而依托快速膨胀的文化产业板块,这家知名房地产公司有可能会实现地产业宏观调控以来“最华丽的转身”。
去年万达用26亿美元并购了美国第二大院线公司AMC。当时北美影业市场低迷,AMC深受债务所累。王键林与中国另外一些地产商的眼光有所不同,那些人成群结伙跑到波士顿去抄底“白菜价的郊区别墅”,王健林却看到了电影业的“价值洼地”。
据称,AMC在美国是一家老牌院线企业,旗下拥有346家影院,共计5028块屏幕,其中IMAX屏幕120块,3D屏幕2170块,是全球最大的IMAX和3D屏幕运营公司。这家企业团队建制完整,经理人“有很强的家庭氛围”,是个干实事的公司。可惜被一些公司贩子所控,几家控股的投资公司嫌它利润低,本来就想着倒买倒卖来着,压根没想着如何搞好经营。
王健林趁着这些投资者“甩单”心切,一举实现全额收购。只经过一年整合,2011年还亏损1.8亿美元的AMC公司,去年就完成盈利5800多万美元。
今年,欧洲两家大型院线公司也进入万达的视野。虽然到目前并购进程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而王健林贯穿中、美、欧的“院线托拉斯”全球布局,已经显露无疑。
业内分析人士称,如果万达可以搭建起一个连接欧洲、美国、中国的全球性院线联盟,并在每一个重要的市场都占有20%以上的市场份额,那话语权就将完全不同,盈利点会随着规模的扩大产生新的边际效应,电影广告收入会成倍增长。
在中国,万达打造的“文化航母”已经启航。去年成立的北京万达文化产业集团注册资本50亿元,资产310亿元,当年收入208亿元,已经在国内排名第一。按照王健林的设想,2020年该集团收入要达到800亿元,进入世界文化企业的前10名。与此同时,整个万达集团的地产类收入会降到45%以下,万达将实现“彻底的转型”,变成一家主营文化与旅游的企业。
从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来看,率先赢得“渠道为王”先机的万达集团也会后来居上。毕竟,国内目前的娱乐公司和电影公司,实力远远不济,海外扩张能力更有限。看起来,王健林从海外院线巨资收购入手,算是拿到了“敲开文化帝国大门的敲门砖”,未来打通电影全产业链的上下游应该不是问题。
曾经让一些文艺界牛人们吹了许多年的“中国电影梦”,转眼之间就要被一个“遭人恨”的中国地产商人给实现了。他们之间的差别,除了资本大小的差异外,关键还是文化底气不一样,王健林对中国文化有强国的“产业梦”,而那些导演们似乎只有文艺腔式的梦想。
王健林曾坦言,国内现状是“有文化的没产业,有产业的没文化”,“大家不知道怎么把过去政府补贴的文化发展成依靠市场自己能够收支,再度发展的盈利性企业”。这句话说到了要害。
比如,万达“触电”之后,很快就激起了国内电影业内议论,有不少知名电影人都觉得,王建林这种外行从院线入手,可谓“找了捷径”,基本上是“用钱堆起来的”。或者是“号准了国家政策的脉”,中国文化产业要“走出去”,以万达的政府资源,“拿到资助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