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国内新闻
冠军是如何产生的
2016-03-24 07:11:58
 

  3月20日晚上17时30分,记者来到辽源市西安区乒乓球学校。和大多数周末一样,校长刘振国简单吃了一口盒饭,便又返回到训练场地。

  刚一进球室,就能看见墙面上贴满了小选手们近两年在全国比赛中荣获奖牌的照片。不远处可以听到乒乒乓乓的击球声,许多孩子虽然穿着短衫、短裤,但仍练得满头大汗。

  “我们已经连续7年在全国少儿乒乓球比赛中获奖了,奖牌数量在全国县区乒乓球学校中是最多的。别看这里的孩子小,许多人都参加过国家级比赛,有的还取得过很好的名次。”望着自己的学生,刘振国眼神里总是流露着发自心底的喜爱,连语调里都充满了自豪。

  回顾学校30多年的发展,刘振国感慨万千……1979年,19岁的刘振国成为西安区煤城小学的一名体育老师。为了延续儿时乒乓球的梦想,他决定把希望寄托在学生们身上,把他们培养成才。于是,刘振国找到校长,谈了自己的想法。校长同意把存放杂物的大仓库腾出来做乒乓球室,但所有训练设施得自己想办法。尽管面临很多困难,但刘振国还是兴奋得不得了,利用下班时间,捡来砖头把地面铺上,又借来一个三条腿的球台,从家里拿来胶合板做了六副乒乓球拍……刘振国培养学生打乒乓球的梦想,就从这间30多平方米的破仓库开始了。

  刘振国说,那时没有钱买乒乓球,仅有的几个球打坏了,刘振国就自己动手,用“新那水”把坏球皮融化成胶,把打坏的球粘上接着用。晚上经常停电,他们就点上蜡烛或者煤油灯接着练,冬天屋里几乎与外面一样冷。尽管条件异常艰苦,但从来没有想到过放弃,因为他始终坚信会慢慢好起来。

  要提高学生们的技术水平,就必须紧跟国际前沿技术。在刘振国的生活中,除了教学生练球,就是钻研乒乓球技术和知识。几十年来,他一直坚持订阅乒乓球杂志,而且只要有乒乓球比赛,他都要看着电视学。有时因为训练看不到直播,就到网上找重播,一遍遍地放,不断琢磨、研究。学到了新技术,立即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刘振国培养的队员在国内外各项比赛中频创佳绩,先后获得全国少儿金牌32枚、银牌18枚、铜牌22枚。曾经那个简陋的训练室,如今改头换面,已经发展成为占地面积600平方米,能容纳18张球台的专业化乒乓球训练馆。2009年,学校被命名为我省第一家国家级乒乓球少儿传统项目学校。

  这些年,辽源市和西安区对学校的发展都给予了很大支持。刘振国说:“没有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帮助,学校不会发展到今天的水平。”

  采访即将结束,刘振国站在学校操场上,向记者分享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4月初,新规划的乒乓球场地马上就要在这里开工建设,年底就竣工投入使用,到时将会有更多热爱乒乓球的孩子们加入,辽源乒乓球事业也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