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国内新闻
李立明委员谈医患关系:医生和患者本应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2016-03-09 19:32:00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9 日电(记者 张乐 晋凯)“医生和患者本来应该是同一个战壕里共同应对疾病的战友,痛苦在病人身上,但更着急的往往是医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党委书记李立明教授在谈到医患关系时表示,医患矛盾其实不是产生于医生和患者之间,更重要的是这些年我们医疗服务的体系、政策、环境所造成的困惑和问题,由于政策原因,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的风气影响,由于医药背后利益链的形成,都给医患关系带来很多不确定性。

全国政协委员李立明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中国青年网记者 晋凯 摄

  医患之间需要建立一个彼此信任的关系

  李立明介绍说,医学是一个技术性很强、非常特殊的专业领域,最大的特点就是医生和病人之间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存在巨大的差异,也就是“信息不对称”。而医学又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好的医生都是看了大量的病人、见了各式各样的病人之后积累起来的经验”,李立明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表示,过去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好,“我以前在血液科实习时,经常需要骨穿取骨髓进行诊断和疗效观察,那时很多病人都会说,小伙子你来,在我身上试”,他动情地说道。但现如今培养医生都是在临床模拟中心,在猪皮做成的“人身”上练,“练完之后见到真人依然哆嗦、紧张”,而年轻医生一旦扎不好,病人或病人的家属就会有怨言。但李立明强调,这是一个逐渐熟练的过程,所以需要医患之间建立一个彼此信任的关系。

  也是基于医学的特殊性,其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所以培养一个好医生非常难,“大家说的‘看病难’实际上是一个悖论,真正的‘看病难’是指看好医生难”,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医患之间供需的矛盾。”李立明说,医院的责任是培养更多好医生,而且也要为基层培养,这样一来,“常见病、多发病、小病就可以留在基层看,有疑难杂症再转到大医院。”这就是医改强调的医疗转诊过程。他同时提出,“看病贵”也是一个悖论,并与记者探讨道,医学技术的发达,新技术、新药的问世,“一定是靠经费堆出来的”,因为科学研究,新技术、新药研发,都是非常昂贵的,但“没有人愿意用传统的老技术看病,老药治病”。所以现在要普及的一点是,“并不是所有的病都需要高新技术,而是不同的病用适宜的方法诊断和治疗”。在李立明看来,诊疗的一些基本技术性概念,一定要让百姓知道,这样大家才能理解,“不然就觉得一定要用最新的技术,用最好的药。”现在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很普遍,“所以我们一般给病人都是从最基本最基础的药用起,留一些好药将来可以救命;如果一上来就把最好的抗生素用上,一旦得了重病、传染病拿什么救你的命!”

  医生往往不只是治疗,更多的是关爱

  但对于李立明所分析的现象,绝大多数病人并不了解。因此李立明建议,要通过宣传手段让国民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和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治疗,也需要病人和医生建立信任的关系。同时,他指出,医生的服务对象是具有社会和自然双重属性的,所以“不仅要把他当作一种病去看,更重要的是把他当作一个人去看”。不同的成长环境、受教育水平,不同的生活行为方式、行为习惯,导致健康水平不一样,得的病可能也不一样,因此医生要针对性地做健康教育;同时,在用药方面也要基于病人的家庭经济条件来选择。因此李立明认为,医生选药的过程就是职业素养的体现过程,不仅反映医生的技术水平甚至也是良心的体现,“应该让好人去做医生,不仅仅有专业的诊疗技术,同时还要有人文关怀,这是非常重要的”。基于此,医生这个职业非常神圣,因此“要让医生有尊严地工作与生活”。

  李立明称,医学技术的发展与不断更新对医生的要求很高。从患者的角度来说,要理解医生的培养过程,“培养一个好医生非常难,好医生要有经验的积累,还要不断实践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和对病人的理解”,所以患者要明白一点,老医生都是从年轻医生过来的,要给年轻医生成长的机会,“如果他连看病的机会都没有,如何成为一个好医生?”同样的道理,病人对医生的要求更高,“我把生命都交给你了,难道还不信任你吗?”因此医生就要用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去解除病人的病痛作为回报,让病人感受到关爱,“所以医生往往不只是治疗,更多的是关爱”。李立明总结道,对医生的培养不仅是技术上的培养,更重要的还要有人文素养、人际交流的技能、充分的理解与富有爱心,“这些对医生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青年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