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旭和杜旖旎合影留念。冯文博 摄
人民网哈尔滨3月9日电 近日,在黑龙江省军区的“下连当兵”活动中,已经携手走过18年的“模范夫妻”陈东旭和杜旖旎,来到了祖国最北端的大兴安岭漠河县北红村某连队,向驻地官兵讲述18年中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感人事迹,坚定官兵们保卫祖国、无私奉献的意志。
风华正茂的男女学兵
18年前,陈东旭和杜旖旎双双就读于西安通信学院,两个人最开始互相不认识,却意外的有着相似的经历,一样的成绩优异,一样是学员中队的骨干。学生时代的陈东旭身材高大,戴着一副眼睛,干练作风之中夹杂一丝儒雅,不苟言笑的样子让人看着就会产生信赖感;而在女学兵中间,杜旖旎以她的活泼开朗、热情阳光而成为了大伙的主心骨,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总少不了她的身影。
两个人第一次结缘也充满了巧合。第一次见是在学校组织的营房基建施工中,陈东旭跟着指挥组先行勘察宿营地,看到一名年轻的女兵,站在一块大石头上,西下的斜阳给她的脸庞上镀上了一层金色,流淌的汗水混着灰土在皮肤山画出一道道的;虽然已声嘶力竭,但是仍以东北姑娘的豪爽卖力呼喊,一声声嘶哑的“加油”、“坚持”让人感到格外的有力量。看到这一幕,陈东旭鬼使神差的就把自己的水壶递给了这位老乡。“水壶上面都是土,也不知道给我擦擦。”回顾这段往事,杜旖旎满脸洋溢着幸福。后来在学院组织的多次演习中,两人在导演组几度“巧遇”。作为男女学兵中的精英代表,他们在遂行任务中相互配合,相互比拼,惺惺相惜。
1998年毕业分配的时候,陈东旭和杜旖旎不约而同的主动要求要到最艰苦、也最锻炼人的边防部队去。于是,从西安到哈尔滨,从关中大地到塞北边疆,他们又惊喜地重逢,爱情的火花在不知不觉中擦出。
“劳燕分飞”的军人夫妻
2001年,陈东旭和杜旖旎在战友们的祝福中登记结婚。但是紧张的工作却并没有给新婚的他们多少浪漫的时光。那一年黑龙江省军区国防光缆工程开始建设,这项工程是边防部队迈向信息化的关键一步。军令如山,陈东旭毅然投身到了工作岗位之中,与战友们走近界江,走进深山老林;还没来得及办的婚礼一拖再拖,直到双方老人下了“死命令”,在第二年“五·一”期间补办了婚礼,婚后三天小两口又各自奔赴边防一线……
2004年9月,陈东旭带领光缆施工队伍来到了北红村,那是他第一次踏上祖国最北端的土地。北红村是中国最北的村庄,深藏于重山之中、界江之畔,至今不通班车、不通邮,近几年才通上国电、通了手机信号。近乎半原始的村落,寒冷的自然气候,让施工队的大家一时间都感到不适应。白天辛勤施工,一点点刨开地下坚硬的冻土;到了晚上只有看看星星解解闷,因为油料得省着用,每天顶多发一小时的电。虽然九月的天“秋老虎”余威尚未褪尽,但昼夜温差很大,睡觉时被子上得盖上大衣,否则下半夜就得被冻醒。“这些办法还是当时跟连队官兵们学的,我们就看着他们怎么办,连队官兵既然能适应下来,那我们就能适应下来。”
然而比起自然条件的苛刻,更难捱的是思念的折磨。那段时间陈东旭格外的想念妻子,“作为丈夫我应该多陪陪她,可是工作走不开。想要多跟她说说话吧,这里(北红村)又不方便。”无奈之下,两个通讯专业的高材生只好用纸质书信相互联系,每次都需要连队到团里办事的同志当“鸿雁”。一次杜旖旎发烧住院,打了点滴却不见好转,结果发展为面部神经炎,导致面瘫(后来治了几年才治好)。得知活泼开朗、爱说爱笑的妻子不能再笑,当时身处深山的陈东旭心里阵阵发酸。
从2001年到2005年,陈东旭和战友们的足迹遍布整个黑龙江边防线,在施工一线堪密设计、现场布署、监理验收,他直接参与布设的光缆贯通72支边防连队,83个边防哨所。近5年时光中,夫妻二人一个在穿山越岭,另一个在机关忙值班、忙保障,聚在一起的时间加在一起还不到三分之一。杜旖旎在家里还要担负起两个家庭的责任,因为双方家庭都不富裕,始终没有自己的房子,一直在租房住,期间6次搬家,都是妻子一个人在忙活。“我在外面什么样的条件都能克服,她就更辛苦了,工作本来就忙,家里的事情,老人的事情也都压在他一个人身上。爷爷走的时候就是她送走的”陈东旭回忆说。
同守边关的夫妻哨兵
如今驻扎在这里的边防官兵早已摆脱了旧貌,从巡逻执勤靠眼看到运用信息化管边、高效数据传输。看到当年付出心血的光缆工程如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陈东旭深感欣慰地说:“以前施工的时候,我们在这里跟官兵们学习怎么克服艰苦的条件,现在我们来这里当兵锻炼,来学习一线官兵的作风,和你们一起巡逻执勤。”
感受到基层连队的活力,夫妻俩也似乎回忆起了当年刚毕业谈恋爱的时光。“平时工作比较忙,像这样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也当把蜜月给补回来了。”
2月,祖国大地回春,但在漠河地区仍然寒意逼人,每天气温零下三十多度。来自黑龙江省军区机关的“新兵”们在陈东旭和杜旖旎的带领下,全副武装巡逻在蜿蜒的松花江上,用实际行动向官兵们诠释保卫祖国的神圣使命感和荣誉感。(牟海微、孙强、李帮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