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国内新闻
光明日报《博览群书》推出纪念邢台大地震专题
2016-03-08 19:11:07
 

  河北邢台纪念抗震救灾50周年

  光明日报《博览群书》推出纪念邢台大地震专题

  光明网3月8日隆尧电(耿建扩 通讯员李开)3月8日上午10时,邢台抗震救灾50周年纪念活动在河北省隆尧县举行。当地干部群众、学生、企业界代表1000多人齐集邢台地震纪念碑广场,共同缅怀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光明日报《博览群书》杂志推出的“邢台大地震50周年”专题在当地引发热烈反响。

  1966年3月8日、22日,隆尧县马栏、白家寨一带和宁晋县东汪一带先后发生两次强烈地震,共造成8000多人死亡,重伤、致残38000余人,造成经济损失10亿多元,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生在平原人口稠密区的第一次破坏性大地震。地震灾害之剧,损失之重,震惊全国。周恩来总理三次亲临灾区指挥救灾、慰问群众,提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抗震救灾方针。全国各族人民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无私援助了灾区建设。回顾历史,邢台人民更加深切地感到: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党,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愧为人民的子弟兵。

  半个世纪的沧桑,半个世纪的巨变。在抗震救灾斗争中,邢台人民同全国军民一道,用鲜血和汗水铸就了“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团结互助、和衷共济”的邢台抗震精神。这种精神已化作血液流入了邢台人的血管,已变为骨骼植入了邢台人的脊梁,成为我们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50年过去了,邢台大地济经迅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邢襄大地发生了令人鼓舞和天翻地覆的变化,已发展成为冀南大地上一座新兴工业城市、重要交通枢纽。到2015年底,邢台市生产总值达到1764.7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76.5亿元,为1966年的387倍。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966年,邢台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为数不多的国营企业规模小、生产产品单一,经济效益低,工业总产值只有18647万元。震后50年,邢台市工业经济实现了增长方式的历史性转变,从粗放经营逐步转化为集约经营。仅仅“十二五”期间,就累计有774个技改项目列入省重点,完成投资1203亿元。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第一支柱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4.7%。特色产业集群升级加快,清河羊绒、临西轴承等10个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成长,长征汽车、红星汽车成功实施战略重组,御捷车业发展成为全国小微电动车行业标杆企业,德动碳纤维电动车等项目进展加快,与北汽、中国动力等境内外大企业达成合作,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条正在形成,邢台已经成为华北平原上一座新兴工业城市。

  农业条件大为改善,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1966年,邢台的农业依然没有摆脱自然条件的束缚,由于土地瘠薄,种植结构单一,耕作方式落后,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粮食总产只有92.9万吨。经过震后5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邢台市坚持以农业为主、多业并举的发展方针,把发展农业放到突出位置来抓,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植树造林,使农业基础大为改善。2015年粮食总产达到451.1万吨,畜牧、蔬菜、果品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7%,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7.2%。

  城乡统筹日益深入,功能设施进一步完善。1966年,邢台震区房屋多为土木结构的低矮破旧土坯房,邢台市区没有一栋高大建筑,道路泥泞尘土飞扬。经过50年的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7.73%。中心城市品质提升,“一城五星”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并开始实施,建成了连接“五星”的绿色长廊和快速路。龙岗、高铁片区启动开发,七里河片区建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水、路、电、气、讯等功能日益完善,市区集中供热率达到90.1%。县城镇建设步伐加快。16个县(市)编制完成新一轮城乡总体规划,威县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南和建成国家园林县城,新增省级园林县城13个、卫生城6个,邢家湾等4个镇被列为全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一批公园、特色街区等工程建成投用,新增垃圾处理场16座。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成效。建设省级重点村478个,公路、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民生事业进一步改善。邢台地震后,人民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是仍处于温饱和贫困状态。改革开放后,全市人民逐步过上较为富裕的好日子。2015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1895元和9152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职工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社保、工资、津补贴水平持续提升。同时社会事业繁荣发展。仅“十二五”期间,就新增幼儿园691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856所,新增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3所,建成了覆盖主城区的基础教育城域网。同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现全覆盖,乡镇医疗卫生机构改造任务全部完成。群众文化生活丰富活跃,尊老爱幼、邻里互助、争创文明家庭、文明市民成为人们自觉追求的目标。

  5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历经50年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邢台震区旧貌换新颜,展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邢台将继续发扬光大伟大的抗震精神,突出协同发展、转型升级、创新突破、跨越赶超的主基调,坚持稳中求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美丽邢台”,决战“十三五”,打好翻身仗,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邢台篇章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光明日报《博览群书》杂志于第三期特别安排了“文化地理 邢台大地震50周年”专题,推出了《“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邢台大地震“震出”的名作》、《周总理与邢台大地震》两篇名家作品,并摘发三篇1966年周总理视察和慰问邢台地震灾区时在群众大会上的讲话。在隆尧纪念大会现场,本期《博览群书》杂志作为会议资料发送干部群众,受到热烈欢迎。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光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