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5日电 (人民政协网记者 玄燕凤) “有角就有戏,有戏就能活。”在3月4日的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文艺界别小组会上,叶少兰委员如此强调人才对于戏曲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多位来自文艺界的委员也将传统戏剧文化的传承作为自己关注的重点。对于如何传承戏曲文化,来自文艺界的委员们有话说。
全国政协委员叶少兰。图片来源于网络
抢救基层剧团让戏曲文化服务于民
谈及戏曲文化的保护,叶少兰委员和张建国委员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基层剧团的抢救。
目前,我国剧种消亡的速度令人触目惊心。叶少兰委员提出一组数字,“我国的民族剧种有368种,但到2012年、2013年仅剩二百多种”。这是怎样的速度?换句话说,就是每一年都要消亡一个多剧种。这种境况不免让人痛心。
与民族剧种消亡同样让人痛心的,还有基层剧团的消失,这让戏曲文化服务于民变得有了难度。叶少兰委员做了一个统计,“我国有两千多个县、一万九千多个镇、几十万的乡村”,但现在这些地方很少有剧团。然而,曾经每个县几乎都有自己的剧团,甚至还是多个剧团,乡村也有自己的剧社。如今,这些基层中小剧团已经消失过万。这种情况下,让民众至少每年看一次演出就变成了“完不成的任务”。
张建国委员对此深感惋惜,虽然现在还有一些剧团在建立,但是“诞生的没有消亡的快”。现实存在的问题让基层剧团的挽救工作变得难上加难,例如,有些县剧团想恢复,却发现根本找不到会唱会演的人。这就需要政府采取措施来进行挽救。
叶少兰委员也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加大研究,采取相关措施,把有能力的人和剧团组织起来;各地政府也应该提供相应的财政支持。
培养戏曲人才 老艺术家应该进学校
对于戏曲文化的革新发展,人才的培养就成了不得不说的话题。叶少兰委员说,革新创作是戏曲的生命,革新创作首先要保证品质,而保证品质最重要的是人才,是“角”。只有有了尖端人才,才能提高戏曲本身的竞争力。
提及人才,张建国委员不禁感叹:“现在人才实在太少了!”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校体制问题,现有体制下,好的艺术家进不了学校。张建国委员做了一个对比,以前,教授京剧的都是有着多年舞台经验的演员、艺术家,就像富连成;而现在,老师都是从学校毕业的,很少有舞台经验,同时,他们的工作重心又集中在教学上,忽略了舞台经验的积累。这些现状对人才培养都非常不利。
但现有体制下,许多年纪大、不能再上台的老艺术家却进不了学校。张建国委员指出,京剧演员讲求基本功,而基本功正是来自于老师的教授和自己的练习。目前教育体制下,许多有天赋的小孩在教育过程中就很可惜地浪费了。
全国政协委员梅葆玖。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人才培养,梅葆玖委员有自己的观点。他希望用另一种方式,将老艺术家的表演精髓留给下一代。这就需要用到录像的手段,通过录像记录老先生们对京剧艺术的分析和理解,用这些“音配像”作为引导,让学生们理解京剧、明白京剧,从而使他们真正从内心认识和喜欢京剧。梅葆玖委员指出,学校的老师,甚至校长,首先要了解戏曲,最好本身就是演员,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传承,避免走弯路。同时,学校和社会应该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上台、有机会见观众。“戏曲的振兴要看人才,要看他们是不是真正喜欢戏曲。”梅葆玖委员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