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国内新闻
鲍义志委员:精准识别和精准认定是精准扶贫的前提
2016-03-03 22:05:00
 

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政协副主席鲍义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青年网北京33日电(人民政协网记者 张春莉) 青海全省贫困发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一倍,所以,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是有必要的,该如何去做呢?具体到条件差的地区和条件较好的地区是否实行统一扶贫标准呢?

  为此,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政协副主席鲍义志建议,在精准扶贫实施之前,一定要在精准识别上下功夫,要深入调查研究,根据当年的实际,不完全套用以前的指标,实行动态进入和退出,同时要做好群众工作,取得群众的充分理解。

  对于贫困户的“精准识别”上,他建议:首先,要结合实际确立识别标准。在这方面,青海省有些县形成了不错的方法,例如,湟源县与青海省社科院合作,选择一个典型村作为抽样调查村,测算出特困系数,再按公式计算出农户贫困程度指数,以此制定《湟源县农村贫困户识别办法》,同时建立贫困程度、返贫风险、措施评估三个指数,精准帮扶一个“菜单”,精准扶贫一个手册的“311”模式。这样的做法,加上细化识别标准,使精准识别工作更趋科学化,定量化。其次,要加大“精准识别”流程规范性和民主性。实施“精准识别”工作可以检验农村“三基”工作,推动“三基”工作。把识别贫困户作为重大任务,纳入集体议事范围,将“精准识别”同基层组织能力建设紧密结合,应用“三议一公开”议事机制,通过几上几下,力争使扶贫对象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

  还是以青海省的湟源县为例,他们制定并实行了“五步”评定法,总体效果反应比较好。具体做法是这样的:一是成立村级精准识别小组,按村民户数,200户以下,7-9人,200户以上9-13人,确立小组成员;第二步,由识别小组按识别标准初步筛选贫困户并张榜公布名单;第三步有筛选出的贫困对象如实填报《贫困户申请书》,第四步由驻村工作队入户调查,按“贫困程度指数”进行分析核算,帮助村民算账,摸清贫困家底,并填报《精准扶贫户基本情况调查表》,第五步召开村民大会,对贫困户调查结果进行评议排序并公布,村民无异议后报乡镇政府审核。

  鲍义志委员强调,“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是基础,需要高度重视。

  通过调研,鲍义志委员认识到,当前的扶贫工作应切实做到“四个转变”:从“瞄准区域”转变为“瞄准个体”,合理确定贫困认定标准,精准识别到人,建立贫困对象的动态管理机制。从“养懒汉”转变为“扶真贫”,杜绝粗放式扶贫,做到有进有出,有帮有扶,有约束,坚持精准扶贫分类实施。从“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让扶贫政策落到每一个贫困户家里,以精准考核助力精准扶贫。从“软任务”转变为“硬约束”以激励约束促扶贫。

  从2011年到2015年,按照新的扶贫标准,青海省5年共减少贫困人口100万人,年均减少贫困人口20万人,对于人口仅583万人的青海省来说,人口基数不大,但贫困发生率却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一倍。2011年,青海全省贫困发生率高达36.6%,相当于每3户农牧民中就有一个贫困户。全省46个县中,戴“贫困帽子”的达39个。

  区域整体贫困与民族地区发展滞后并存,经济建设落后与生态环境脆弱并存,人口素质偏低与公共服务滞后,受此“三重矛盾”的制约,青海省一直是国家扶贫任务重、难度大的省份。贫困人口发生率高,还以“小集聚、大分散”的布局分布在全省,按人均年纯收入2968元的国家标准,青海目前仍有贫困人口52多万人。具体来说,青海的贫困人口点多面广,贫困程度深,地跨中国六盘山和四省藏区两个集中连片特贫地区。其中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5个,贫困发生率高于全国6.5个百分点,大多数贫困人口居住在青海东部浅脑干旱山区和青南高寒牧区,生态脆弱、气候恶劣、灾害频发、交通不畅,是全国生存环境最为严酷的地区之一,同时青海又承担着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责任。青海省提出,提前一年也就是说到2019年实现全面脱贫目标。任务十分艰巨,所以也迫切希望能得到国家政策、项目等各方面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青年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