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龙一笔一划地誊写最后一批村民余下的面粉数量
王学龙当年开办面粉厂时的面粉存取凭证
70岁的王学龙老人一直没答应儿女们要他回老家江苏省东海县养老的请求。
10年前,他在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办的面粉厂关门后,就搬到附近一间简陋的平房里住。老家有房有地有依靠,问他为什么不回老家去,他说心里有个疙瘩,这疙瘩就是“欠村民的面粉没有还完”。如今,他新誊写的账本越来越薄,还剩下最后17户7000多斤等着还。
1998年,正当壮年的王学龙和妻子在开发区中云街道山后村(现为山后社区),租用村里的礼堂办起了面粉厂。厂子一开业,附近村民纷纷把自家的小麦送过来,“当时按照1斤小麦换8两面粉进行兑换,随时存随时取”。为便于存取,王学龙为大伙“建了档”,记录下各家存的面粉总量和每次取走的数量。据他回忆,生意红火时,有400多户村民在他厂里存面粉,最多的一户有七八千斤。
随着开发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变市民,农田越来越少,大伙没小麦种了,王学龙的面粉厂生意便不再红火,最后仅能维持收支平衡。到了2007年,面粉厂关门不干了,却还有200多户村民寄存在他那里几万斤面粉没有兑换。怕大伙找不到他,王学龙有两年多每天坚持去不再开工的厂里去;库存没了,他就自己贴钱买面粉,量大不方便带走的,就直接折成现金支付。
如今,他们住在简陋的平房里,靠着门前为卡车称重的地磅“每月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王学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厂子开着的时候面粉的价格0.5元一斤,现在涨到接近2元,算下来他的债务增加了十几万元,但是他依然按照账本上尚未兑换的数字,没少过村民一斤面。一守十年,他说不着急:“急不得,人家在我这里一存就是成百上千斤,你让他一下子取走,吃不掉就放坏了。我有小本子记着账,他们什么时候来取,我什么时候兑换。”
“我家之前吃的面粉都是他的。”老邻居徐士霞去年刚取完了最后100斤面粉,她信王学龙:“每次去取,老王都仔仔细细记录,看我腿脚不方便,还经常让他儿子给我送家去。”徐延付是最后17户未领完面粉的一个,“放在他那儿,我放一百个心。”他还余有1415斤面粉,徐延付有些不好意思:“家里人少,1000多斤面不知道要吃到哪一年,但是每次去取,老王都笑眯眯地说不着急,什么时候来拿都行。”
在泰山路上做保洁的杨兴梅后悔自己“来晚了”。“我5年前才搬到这里住,听说老王以前开过面粉厂,厂关了依然坚持给人家兑面粉。我以前的小麦存在老家的面粉厂里,没过几年老板就跑了,还剩五六百斤呢,早知道存老王这里多好!”
面对记者的采访,王学龙的老伴刘红华有些不理解,她觉得他们这么做理当如此,“人要活个诚信,就像欠债还钱,不管多少年都要还,就算自己再穷再困难,也要把欠人的账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