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国内新闻
《文坛亦江湖》新书发布 汪兆骞、叶廷芳、张抗抗畅聊大师们的相重与相轻
2016-01-14 18:45:00
 

  《文坛亦江湖》新书发布会现场,从左至右:叶廷芳、张抗抗、汪兆骞、臧永清。文钻图书 傅兴文 供图

  中国青年网北京1月14日电(记者 暴英霞) 近日,著名编辑、作家汪兆骞最新著作《文坛亦江湖:大师们的相重与相轻》新书发布会在三联韬奋书店举行。著名诗人、作家、文学评论家叶廷芳,著名作家张抗抗以及现代出版社社长臧永清与汪兆骞一起,共话文坛大师们相重与相轻的故事。

  该书是汪兆骞继《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们》之后,又一书写民国大师的力作。作品以一组组人物关系为主线,讲述胡适、陈独秀、鲁迅、冯雪峰、徐志摩、林语堂、赛珍珠、周扬、丁玲、吴祖光等人的轶事,直面民国大文人丰富复杂的人格和文化品格,彰显出人性的光辉与卑微、复杂与多变。

  汪兆骞:相重与相轻,最能反映文人的性格和灵魂

  在现场,汪兆骞谈起写作这本书的初衷,因对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感兴趣,他从1989年就开始搜集资料。退休后,他终于有时间动笔写作《民国清流》系列作品,在写作之时,“我突然突发奇想,能不能把一些好看的故事抽出来,写成一本表现他们文化人格的书?于是有了《文坛亦江湖:大师们的相重与相轻》。”汪兆骞说。

  汪兆骞认为,知识分子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一个民族最有理性和智慧的代表。但文坛之中,也并非平静如水,文坛中的争斗,也呈现出江湖中的刀光剑影。“这本书不是戏说,内容都有出处,希望大家能看到一个真实的民国清流。”

  在汪兆骞看来,相轻与相重是文化人的一种文化态度,曹丕《典论·论文》开篇就写:“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很多大师之间的相轻相重是矛盾统一的,这最能反映中国文化人的性格和灵魂。相轻无非就是文章之长短,道之是非。“我不能为大师们立碑树传,我只想走近这些大师,了解他们温暖的文化情怀,了解他们丰富、复杂的文化人格,以及他们那种到今天为止还感动我们的灵魂和操守。”汪兆骞说。

  叶廷芳:这本书勾勒了两种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

  在叶廷芳看来,这本书勾勒了两种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一类以胡适为代表,胡适思想很先进,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胡适不想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别人也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他。另一类以鲁迅为代表,不同于胡适的宽容,鲁迅嫉恶如仇,对不同观点反唇相讥,所以鲁迅的朋友没有胡适的多。

  书中,最让叶廷芳感动的是叶圣陶和朱自清的友谊,在大学宿舍,两人将两间宿舍分开使用,一间做卧室,一间做办公室,“他们亲密到这种地步,像家人一样,这是非常动人的。”叶廷芳说。

  叶廷芳联想到德国文学大师歌德和席勒的友谊。两人都有把德国文学推到欧洲文学大国之列的抱负,于是在席勒的一再邀请下,两人并肩作战,创作出很多优秀作品。席勒去世后,歌德说“我等于失去了生命的一半”。他们两人一加一不是等于二,而是大于二。叶廷芳感慨:“中国知识分子很缺乏这点,没有这么伟大的抱负。”

  张抗抗:我们比那个时候的人还要冷漠得多

  张抗抗认为,汪兆骞找到一个很好的视角,以文人的相重与相轻为抓手,把大师之间的关系一步一步地勾连起来,最后勾成一幅历史画卷。

  五四运动之后是历史变革的大时代,涌现出很多思潮和大师,而现在很多人却对这段历史知之甚少,张抗抗说:“我觉得对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来说,读这本书就是一种补课。”

  在张抗抗看来,人是作为一个社会人,而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人而存在的。一个人在文学史上的位置,一定会跟他人有关,他人关系实际上也可能就是不同的文化立场、不同的文化理念,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汪兆骞把所有人都放在矛盾中,“他以这样一种方式来凸显大师们的人格、温暖、互动,互相的理解和支持,这些看来都很让人感动。”

  为什么那个时代大师和大师之间还有这样的情谊?张抗抗认为,他们不是文人相轻,而是“相亲”,那种亲是真正的理解和信任,是一种生死的托付,因为他们都有共同的理想,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共同的信念之上。张抗抗感叹:“今人好像没有这样的境界,我觉得我们比那个时候的人还要冷漠得多,这种可贵的品质在我们今天是流失的”。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青年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