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走进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糜滩乡武家大川村,放眼望去,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一条条干净笔直的水泥路。没有了曾经的尘土飞扬,四通八达的道路载起了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武家大川村位于糜滩乡西北部,距离白银市靖远县城约15公里。作为全乡唯一的贫困村,该村建制于2001年,由白银市、县扶贫办组织移民,是靖远县较早的移民村。全村75户325人,其中贫困户12户52人,贫困发生率16%。
该村一直存在行路难、浇水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出行难“六难”的问题,为彻底改变该村贫困现状,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武家大川村帮扶单位和驻村帮扶工作队集思广益,创新工作模式,找到了一个新型致富路子。
道路硬化解决出行难题 助力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展开时,该村在区镇两级党委及驻村工作组的支持帮助下,从村内道路硬化、美化等方面入手,扎实开展了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
“今年糜滩乡投资150万元,已硬化武家大川村主干道路6公里,目前投资村主干道路已全部硬化通车,有效的解决了群众行路难问题。”糜滩乡党委书记杜宏林告诉记者。
该村以前道路没有硬化,群众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村民们谈及美丽乡村的变化,感受最深的便是路,道路的修建彻底改变了乡村的历史,让沉寂的乡村大地开始充满活力和希望。
“在10年前,村里道路硬化、吃上自来水都是想不到的,盼望了10年,如今最大的梦想现在都实现了,以前种菜由于都是泥巴路,遇到下雨天根本拉不出去,本身很好的蔬菜拉出去就颠簸的变形了,现在硬化路解决了问题。”村民何广高兴的说。
规模化经营 正规化培训
由于武家大川村是移民村,村民来自会宁、定西、若笠、石门等干旱地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豌豆等传统粮食作物,对于蔬菜、林果等产业发展认识不足,技术不清,缺乏产业支撑。
村民高国正为了发展自家养羊和种植产业,他也从增信公司贷了5万元款,一部分用于种植大棚,一部分买了些羊。
“之前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光能糊个口,再没有经济来源,实在是很困难。”村民高国正说:“前不久我还合伙在网上买了一个修冷棚用的电钻,村里还组织技术培训,合格后还发了证书”。
据了解,帮扶工作组利用整村推进项目资金17万元改建、新建辣椒塑料大棚82座,并成立了辣椒种植专业合作社,扩大种植面积,发展规模化经营。
建立融资平台 激活农村沉睡资产
对于武家大川村村民而言,发展致富最大的瓶颈就是资金问题。 针对农民贷款这一最大的“绊脚石”,2015年以来,靖远县大胆探索,借鉴福建先进经验,将村级扶贫互助社的财政扶贫资金“铺底”,通过会员缴纳会费、企业和致富带头人注资入股,形成基础资金,建立了贫困村增信服务公司。
村民杨明告诉记者:“今年我从武家大川村增信服务公司带了5万元钱,开始种植大棚蔬菜,准备种点辣子、茄子等蔬菜,在没有增信服务公司的时候都是向亲戚朋友借钱,银行里面贷款由于要找担保人和共同贷款人,特别麻烦,根本贷不上,现在从增信服务公司贷款,第一天申请,第二天就可以贷出来,不需要担保人。”
这一走在全省前列的金融扶贫改革创新,点燃了贫困户致富奔小康的梦想。搭建起的商业银行、龙头企业、致富能人和贫困户互惠合作的全新融资平台,一举激活了农村沉睡资产,为贫困户创业致富解决了“贷款难”问题,目前已经提供贷款45万元。
据了解,贫困村增信服务公司的成立和首批贷款的顺利发放,是靖远县加强“甘闽合作”借鉴先进经验的一次有益尝试,更是在原有村级扶贫互助社基础之上的一次大胆创新,充分发挥了惠农贷款的“杠杆”作用,实现了银行、公司、农户的三方合作共赢。(高翔 高增硌)
原标题:【“党亲·暖村”走转改】甘肃白银:激活农村“沉睡”资产 糜滩乡精准扶贫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