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CHINADAILY手机报 |
山东 > 泰安
|
泰山皮影:一个人演活一场戏 2010-12-02 10:05
中国日报网消息:在泰安城老县衙大院的弄影轩茶馆里,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正左脚踩鼓,右脚敲锣,口中唱着戏词,双手还舞动着皮影戏道具人只见白银幕上的影人拳打脚踢、舞刀弄枪,活灵活现。精彩的皮影戏《石敢当》引得观众阵阵掌声和欢呼声,不时有人跑到后台看个究竟,当确信一台戏是由老人一个人演出来的,无不感到惊奇。 老人叫范正安,今年65岁,11月4日,他刚从省里领回了“山东10大民间文化守望者”证书,而在这之前,他刚刚结束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连续20天的中国非物质文化展示表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开始并不相信范正安一个人能演出一台戏来,可当他们看到影幕背后栩栩如生的影人儿、剧情设计的滑稽动作、范正安富有激情的配音,还有铿锵有力的锣鼓点儿,都来自他一个人的表演和技能,掌声、笑声和赞叹声便响成一片。 “唱曲、伴奏、表演,而且手还同时操控几个影人表演,一个人是怎么办到的?” 不时有人疑问。 看到范老先生把幕后的道具搬到台前,手持皮影人熟练地表演了一段剧目,观众惊叹道:“中国的民间艺术真是太神奇了!”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一种古老的曲艺形式,是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发源于西汉鼎盛至清末,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因所用偶人以及场面道具取自驴皮,故称之为皮影。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的元代起,相继传入了东南亚、中东及欧洲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演出时在台上立设影幕,演员在影幕后操纵皮影道具做各种形象逼真的表演,同时配有演唱、灯光、布景、音乐等的烘托,是世界上最早的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称其为当今影视艺术的鼻祖,对当代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其中,泰山皮影尤为特殊,其他地方表演皮影通常是一个团队,一般都七八个人,而泰山皮影可以单人进行全部表演,所以又叫“单人皮影”,表演者在表演时手脚并用,自己配音演唱,全身各个部位都被调动起来,没有一处可以得闲, 与皮影60年的不解之缘 范正安结缘皮影,算起来近60年了。他自幼家境贫寒,5岁父亲就去世了。小时候,每次村子里有表演皮影戏的,他都因为没钱买票急得团团转。8岁那年,他用捡废品卖的5分钱终于看上了一场皮影戏。他被这一奇特的艺术深深打动,从此爱上了皮影戏。“太有意思了,一个人在幕后又说又唱,几个皮影人,竟能演出那么多活灵活现的故事!”范正安现在想起来依然激动异常。 从那时起,他就像着了魔一样,每天都去戏场门口等着,趁人不注意溜进去,甚至钻墙,藏桌子底下偷着看。回到家,他就用捡来的纸盒子,照着看到的样子做影人,自己对着镜子演。 这样,范正安偷着学了4年。1957年,泰安市成立曲艺队,当地的皮影艺人刘玉峰招收徒弟。正读小学三年级的范正安听到这个消息,不顾家人和老师的劝说连学也不上了,立马报名拜师。 “师傅的皮影戏班子当时很红火,除了在泰安当地演出外,还经常到徐州、德州、天津等地演出。我就一边跟师傅学习一边演出。”回忆起当时,范正安说那真是求知若渴,“当时没有剧本,都是口口相传,白天听师傅念词,晚上睡觉都在那想,一出戏词没有20、30遍记不住。” 范正安聪明又刻苦,很受师傅的器重。刘老先生将全部的皮影技艺都传授给了他,唱念的嘴上功夫,表演的手上技巧,画图刻皮的刀上绝活。范正安的技艺得到了迅速提高,不到两年就开始正式登台表演,4年以后,他学会了师傅的全部的技艺,并成为传承“十不闲”的新人。60集的《西游记》、40集的《封神榜》、50集的《三国演义》、还有60集的《泰山石敢当》他都烂熟于心,随时表演。 1965年,范正安应征入伍。他的皮影艺术才能在部队得到了发挥,他用部队的题材编戏,演给官兵看。“我根据当时形势编演的《越南游击队员智斗美国大兵》的皮影戏,很受欢迎,皮影戏跟我走遍了广东的每一个连队。”他兴奋地说。几年的军队生活他的皮影表演更加娴熟。 退伍后,他当了一名工人却舍不得丢掉挚爱的皮影戏。朋友聚会、年轻人的婚礼总少不了他的精彩皮影戏表演。在他老母亲80大寿时,他还专门编了一台皮影戏献给母亲。每年过年他都会带着妻子孩子去看望自己的师傅,也忘不了给师傅表演一场。 “皮影戏就是我的生命,一天也离不开它。”他说。 1994年,范正安退休,开始专心研究皮影艺术。他将传统的演出方式进行了改造,将手击鼓乐改为用脚击伴奏。通过他的巧妙设计,三件乐器在他的脚下灵活地打击出乐感强烈的伴奏。“这样一来,操弄皮影、唱词念曲、伴奏可以同步进行,表演情绪、现场气氛再也不会因伴奏而中断,演出效果更好。” 温总理赞誉为“中华绝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娱乐方式的改变,泰山皮影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曾一度被冷落,观众稀少。2006年,泰山皮影被列入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为范正安创造了许多演出机会,他感到特别欣慰。 2007年6月,范正安先生应中国文化部邀请,出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成果展。在展览会上,范正安以其精彩的展演轰动京城,他荣幸地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接见,其表演的“十不闲”技艺被温总理赞誉为“中华绝技”。 “温总理嘱咐我发扬和传承好古老的中华文化,给了我很多鼓励,我看到了皮影戏发展的希望!”范正安激动地说。 同年,泰山皮影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获得中国文化部颁发的非物质文化类的最高奖项《文化遗产日奖》。 2008年至今,范正安的皮影戏应邀到法国、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演出,并走进北大、清华等60多个学校进行表演。 “外国人对皮影戏非常入迷,剧场经常连走廊上都站满了人。有好多人看完了还不走,跑来问我皮影戏如何表演、它的历史等等。看到他们对我们中国传统艺术这么感兴趣,我感到非常的自豪。”他说。 让皮影戏永久流传
据统计,我国公布的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80岁的者占到1/3。像其他民间艺术一样,泰山皮影戏的传承问题一直是范正安的一块心病。目前,“十不闲”的技艺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除了他找不出第二人,这门精湛的技艺如何流传?范正安无比的担忧。 “师傅当年共收了8个徒弟,如今,就剩我一个了,我希望有更多多的泰山皮影传人,让这种艺术再流传百年、千年。”他动情地说。 “制作道具和演皮影戏都是苦差事。皮影制作包括制皮,描样,雕镂和上色等十余道工序,整个工期要4个月。大多以黑驴皮为原料,都要手工雕刻,每件作品最少也需 3000多刀才能完成,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有这样的耐心了。”他说。 范正安的儿子范维国,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自12岁起跟父亲学习皮影技艺,现在是泰山皮影第七代传承人。他利用自己的美术专长在皮影制作工艺上进行了改良,比传统的制作时间节省了4倍。 “现在,我还不能把十不闲的技艺完美的演绎出来,它要求很高的场上应变能力,很不简单。”他说。“表演者既要会制作会唱戏又要会乐器还要会表演。练习夹竹竿,是初学者逃不掉的一项基本功,最多的时候一只手要能控制4个人物,想要演好皮影没有真功夫真是登不了台。” 2008年,在当地小学教美术的范维国把泰山皮影作为正式学科带入小学课堂,让更多的青少年接触皮影,学习皮影,现在已有3000多名小学生观看并学习制作,表演皮影。 2009年11月,范维国与父亲共同创办了泰山皮影戏研究院进行泰山皮影戏的研究和传播,同时创办“弄影轩皮影曲艺茶馆”专门表演皮影戏,向来泰安旅游的中外游客、市民演出,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传统艺术。 除了表演皮影,有时范正安还会演上一段山东快书,他的妻子刘永慧则弹上一段柳琴。“妻子是50多年的柳琴演员了,经常在家我演皮影,她就弹琴给我伴奏,我创作了新戏也先演给她看,她总能给我提出建议。”范正安说。 “我们现在几乎每天都有演出,最忙碌的时候一天演出四场,接纳了近300名游客。有的观众甚至是一直站着看完的。” 他开心地说,“小孩非常的喜欢看,每次表演完,他们都不肯走,个个都要抢着到幕后操作一番,一解皮影的奥秘。” 每周五晚上,茶馆都对孩子、学生免费开放,为想学皮影戏的孩子提供一个展示学习的地方。“只要孩子们喜欢,就有传承的希望。只要有人真心想学,我愿意毫不保留地教给他。” 范正安说。 目前,他正着手整理200余集的古今皮影戏本,“过去皮影演出都没戏本,全都是口头传,我要是再不整理下来,一些老戏就失传了。”每年,除了泰山石敢当》等一些传统戏目,他还要推出几出新戏,吸收当今流行语言,以适合年轻观众的口味。 规划主题公园 打造皮影文化产业 在弄影轩,包含泰山皮影元素的服装类、镜框类、挂饰类和实物类等四大类60多个品种的商品挂满了展售区。范维国说,“我们现在还在进行皮影系列工艺品开发,是全国唯一可以根据自己形象定做影人的地方。” 2009年,他们设计的皮影工艺品获得北方旅游产品交易会金奖。目前,商品年产达到1万余件,产品畅销德、意、日、英、美、法、加拿大等十余个国家。 “外国人尤其喜欢这些工艺品。你瞧,这套皮影人就是一个瑞典大使特地托人定做的。”范维国指着墙上挂的一套皮影说。 “弄影轩只是泰山皮影挺进市场的一小步而已,距离产业化还有很大距离。”不过对于泰山皮影未来如何发展,范维国已经有了清晰的设想。“我希望建设一个泰山皮影主题公园,从皮影艺术剧场、皮影博物馆、皮影文化研究中心到文化主题酒店、其他门类的民俗工艺品展销,杂技表演等一应俱全。” 范正安说,有儿子及更过喜欢皮影戏的年轻人加盟,皮影戏的明天会更好。 来源:中国日报山东记者站王倩、鞠川江 编辑:李晶 |
|
|||
|
||||
客服电话:010-84883300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webeditor@chinadaily.com.cn
|
||||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