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 >聚焦中国>中国声音>学者
曹远征: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展望

[ 2007-03-09 14:13 ]

 

形成这样一种结构的原因,就是我们国家的人均收入比较低,资本短缺,企业自有资本不足,主要靠借入资本经营。而借入资本经营对于银行来说,技术门槛比较低,间接融资成本又比较低,风险成本控制相对于比较简单。但这只是初期阶段,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消费行为转为消费加投资者,直接融资就会发展。中国现在正处在这么一个关键时期,我们认为这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最大的挑战,就是人们现在经常讨论的是分业还是混业的问题。

报纸上也有一些报道,比如提到有可能出现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把三家金融监管机构协调起来;《商业银行法》也有些松动,修改的《商业银行法》,实际上也是调整这样一个结构,提供多种金融产品的服务,这个时候金融机构才能成为现代意义上的银行。现代意义上的银行是什么银行呢?就是体现多种经营产品的一家金融机构,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提供存贷业务的商业银行。我个人认为,这一点可能是中国下一步改革中最重要的问题,需要加以关注。至于分业还是混业的问题,为什么值得关注?因为它并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决的,它最终取决于中国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这个监管能力不是一个行政权力,而是一个专业水平。因此,专业水平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对于中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在微观层面,要改进银行的定价能力,从宏观层次上,它能改善中国的监管能力,从而使中国的金融能有更好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体系

我个人认为,未来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政府,就是中国人民银行。它的目标就是保卫人民币的币值稳定,并在此前提下,促进经济发展,这句话是《中国人民银行法》里写的。中国人民银行使用的工具是包括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在内的货币政策工具。完成一个宏观经济的调控,这是政府要做的事。

第二,专业监管,也就是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未来的协调机构。它们的目标是按照金融机构的类型进行功能监管,主要任务是防范出现系统性风险。它们的监管措施很多,就行政措施而言,有金融许可证、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以及警示、提醒、劝解和各种监管措施。

第三,商业机构,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在未来,很可能出现金融机构混业的趋势,但不管怎样,作为一种商业机构,它应该是公司,它是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盈利机构,而不是从属于政府,或者从属于某种其他目标的机构。怎样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呢?就是建立以风险控制为中心的商业化运营体系。

如果实现了这三个层次的目标,我们认为,中国金融体系就会进入国际轨道,进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的轨道。

(作者: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 曹远征 编辑:王晶 来源:经济观察网)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