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中国在线  >  专题  >  2015专题  >  徽商  >  爱学习

学校应在游学热中保持中立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近两年,中小学生出国游学热不断升温,游学大潮正从东部席卷西部,从一线城市涌向二三线城市。中青报4月13日一篇报道指出,游学本不属于大众消费,但越来越多的家庭加入这个行列,使这个市场水涨船高。同时游学热中也出现一些乱象,比如游学团变成代购团,有些学生首要任务是买手机名包,而且由于孩子很容易互相攀比,导致游学“不坑孩儿只坑爹”。

在游学热、留学早龄化的大势之下,我们似乎真的到了“没出过国不足以谈教育”的境地。平心而论,无论理念还是实践,国外教育确实比国内领先一大截。上述报道中也讲到“孩子游学归来大都感觉不错”。但是舆论对游学热的质疑,从来也不是针对国外的教育质量,而是集中在游学的性价比上。

对于“土豪”家庭来说,一趟游学花几万不在话下,但在大潮裹挟之下,不少工薪家庭也加入其中,成本就是必须考虑的了。因为这笔钱很可能是从整个家庭的生活和教育计划支出中挤出来的,如果游学变成一趟以学为名的观光或代购之旅,显然不划算。

当然,如果家长自发组织游学,即使是打肿脸充胖子,外人也难以置喙。但现实中,家长为孩子报游学团往往没有那么情愿。因为许多游学项目是学校组织的,虽然美其名曰“自愿报名”,但设身处地想一下,哪个家长能够真正轻松地拒绝报名呢?

老师将游学通知张贴在班级里、发在家长群里,别的孩子都在踊跃报名,孩子自然有攀比和争强好胜之心,家长也难淡定。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大部分家长的心结,“大家都参加,自己如果不去就落后了”,是许多家长的共同心态。

前两年媒体还曝出出国游学牵扯腐败链条,广西某名校正副校长收受带团方10余万元回扣。这种情况想来也非孤例,只是有些福利是隐性的罢了,否则难以理解为什么这么多学校都热衷于组织游学活动。比如,将带队老师的费用均摊到学生头上就是常见的打擦边球做法。

退一步讲,即使校方、老师没有在过程中获得任何好处,公立学校也不应该组织游学。因为游学因代价高昂本来就是奢侈品,学校组织游学势必导致攀比,给工薪家庭造成经济和精神压力。收入状况不佳的家庭即使忍痛拒绝,也会面临“低人一等”的歧视。当班里其他孩子都在讨论国外见闻时,没出过国的孩子只会徒增自卑。

公立学校的职责是提供无差等的教育,任何阶层任何家境的学生都不应在学校中受到差异化的对待。而出国游学只有富裕家庭才能享受得起,公立学校在游学热中置身事外、保持中立,正是对自身公益性质的坚守。然而许多公立学校恰恰没有这种自觉,而是将组织游学活动当做教育政绩来宣扬,反过来助长非理性游学热。

言而总之,出国游学并不像一些商业机构宣传得那么美好,归根结底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育手段,不应神话也不应盲目推广。何况,游学再好,也只能是家庭和学生的自主选择。学校一旦参与其中,就会变成鼓励和诱导,而鼓励的另一面就是对贫困家庭的歧视。家长应该理性,公立学校更应该谨守自己的本分,切忌推波助澜,更要杜绝从中渔利。

编辑: 黄适标签: 学校 游学
最后一刻 降温
苹果“魔力”在消失?部分产品销量遭遇“断崖式下滑” 外媒:IMF评估后认为人民币今年可能加入SDR
双胞胎宝宝激萌走红屡遭搭讪 辣妈写答题板机智回应 当好莱坞大片遇上食物:魔戒变甜甜圈 马卡龙激怒绿巨人
争做好命女 心理学家教你学撒娇 超模性感演绎奢华珠宝大片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新闻排行

      24小时热评排行

        “鲁冰花”关爱留守儿童公益计划在京正式启动

        详细>>

        圆梦北京之《90后的青春》

        详细>>

        圆梦北京之《梦想成画》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