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播间后台一瞥 |
“其实对我来讲最难的就是团队的搭建,”讲到这里,郑贵东毫无抱怨。
“我们播出的语言除了英语之外其他的都是外语,法语、葡萄牙语这些算是欧洲语言(解说员)相对来讲还好找,像是亚洲语言供我们选择的范围非常小。”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方面通过求助当地使馆和侨界,另一方面从各大院校搜罗人才,老郑的亚洲解说团队也逐步形成。特别是一帮大多数由留学生组成的兼职中文解说团队,成为了其中的翘楚。
“这是一帮真正的铁杆球迷,专业性很强,并且他们把对足球的无限激情都投入到这份工作中去了,”演播室的工程师英国人彼得肯定地说道。
88年出生的贺宇的正式身份是即将毕业的留学生,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老郑的兼职解说员,并且有望转正。
贺宇表示,他通常都是在周中的课余时间做好比赛信息的功课,而出于对足球的热爱,他和其他解说员每人都对周末的现场解说格外期盼,“每当那时,一个小小的演播间就变成我们每个人自己的舞台”。
为了培训这些兼职的解说员达到专业的水准,老郑没少下功夫,一名解说员正式上台之前,要花大量的时间倾听自己的录音寻找问题,并且还要幕后练习数十场甚至上百场比赛。不仅需要认出豪门俱乐部球员的脸蛋,任何一名英超新兵的剪影他们都必须烂熟于胸。
“兼职可能也要付出全职的努力,没有人会因兼职就放松要求,”老郑谈到。“我对于我们这个团队、这个项目非常有信心,并且有理由相信我们的节目质量是最好的。”
信心源自于扎实的工作,当然,老郑也同样需要获得中国球迷的认可。
“广播作为一种传统的传媒形式,在我们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对于赛事的传播肯定还是有积极的作用,”新浪体育副总编中肯地评价道。
然而对于目前电视和视频一统天下的局面,这名资深的业内人士也同样表达出了一丝隐忧:“在目前多平台、多终端可供用户选择的情况下,尤其移动化时代中,广播传媒需要寻找更多的核心竞争力。”
“我理解我们的节目在亚洲并不属于最大众化的传播足球的方式,但是我们仍然对国际市场充满信心。”对于中国市场的前景,CEO唐顿有着自己的见解。“在英国,足球赛事的广播直播已经被证明很受欢迎。”
“对我们来说,节目在中国并不需要达到收听率最高。我们仅仅需要一群忠实的听众,这个群体会伴随着时间慢慢成长,”他表示。
“真正的球迷都是发自内心热爱足球的,”对于压力,老郑不置可否。他对记者表示,他唯一的希望就是他的节目能给国内更多的球迷带来“真正的开心”。
英文原文请见:http://africa.chinadaily.com.cn/weekly/2013-10/18/content_17042397.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
(中国日报驻伦敦记者 邱博,孙晓晨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