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订阅手机报国际 中国 博览 财经 汽车 房产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亲子 社区 专题
中国日报 中文国际 头条国际 国际快讯 军事台海 精彩图片 国际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消费旅游 能源在线 外交讲坛 独家策划 风云对话 中日论坛 评论 特稿 新闻汇总 海外看中国 E-Weekly

商务部:外贸增速来之不易 今年力争与GDP同步增长

2013-01-16 16:54:57 来源:新华网
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我来说两句2311人参与)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记者】:最近一段时间,各个主要城市的蔬菜价格明显上涨,请问商务部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稳定菜价和保障春节期间蔬菜的市场供应?谢谢。

【沈丹阳】:据商务部监测,上周,1月7日到13日,全国36个大中城市的1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比上周微涨了1.2%,比去年同期上涨了5.7%,这引起普遍关注。商务部对此也非常重视。

要稳定菜价,首先要分析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菜价上涨,哪些是客观的、不可控的,哪些是可以通过采取调控措施加以解决的。现在看来,近期菜价的上涨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有现在极寒天气的因素,有成本上升的因素,也有春节临近、需求增加的因素。商务部根据这些原因和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主要有三项:

一是信息引导。通过加强市场监测,传导市场信息,增加有效供给来解决供求矛盾。商务部启动了百家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日报机制,通过媒体吹风会、新闻发布会、商务预报网站等多渠道及时发布各地蔬菜市场信息。有些人可能觉得只发布信息不管用。实际上,政府在宏观调控中,很重要的一个职能就是把公共信息的采集、发布和引导做好,这项工作实际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是产销衔接。我们依托“南菜北运”和“西果东送”等流通链条加强产销对接,鼓励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推动各地进一步开辟早市和车载菜市场,扩大本地蔬菜进城直销直供,同时组织跨区调运,这些也取得了积极成效。

三是投放储备。除了各级政府的储备以外,主要引导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的窖藏蔬菜出库销售,并且加大速生豆芽菜等替代品种的供应。近几年蔬菜的储备有很大进展,过去蔬菜是不太好储备的,近几年因为很多地方都建立了冷库冷链,所以有一些菜现在可以储备了。目前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也有企业的储备,把这些储备蔬菜调动起来,及时投放市场,也可以起到平抑市场价格的作用。

总体上看,目前全国蔬菜的供求基本是平衡的,价格也趋于稳定。春节前部分蔬菜品种价格可能还会上涨,因为历年都是如此,但这种上涨的势头已经得到了控制。随着天气转暖,南方菜大量上市,2、3月份以后,菜价将会出现季节性回落,甚至不排除局部地区蔬菜会出现卖难。

除了蔬菜以外,其他产品在春节期间我们也将做好保障市场供应,除了商务部在采取措施以外,地方商务部门也都在根据商务部的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比如新疆乌鲁木齐市安排以低于市场批发价10%的价格投放蔬菜,天津市9家蔬菜储备企业、22个分拨中心、294个应急投放网点也已经进入应急状态,可以随时组织紧急调运。谢谢。

【人民日报记者】:我有两个外贸方面的问题。第一,随着人力等要素成本的上升,我国外贸企业仍然如何维持这种传统的竞争优势?第二,商务部今年是否会有一些举措,帮助外贸企业渡过难关?谢谢。

【沈丹阳】:去年外贸出口面临严峻的形势,大家反映比较多的一个情况就是劳动力成本上升,不断给出口增长带来压力。有些人认为,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了,或者说人口红利已经没了。我们不这么认为。我们认为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外贸发展的劳动力竞争优势已经不复存在,现在还不能这么讲。一般认为,中国现阶段还处在人口红利期,在劳动力数量继续保持优势的同时,中国劳动力的素质近些年来明显提高,不能只是看价格,还要看性价比。

通过教育和培训,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正在逐步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外贸的竞争优势继续依靠劳动力优势和成本优势的话,将难以为继,必须加快转变外贸发展的方式,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综合出口竞争新优势这个提法,也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明确的要求。

关于你提的第二个问题,下一步采取什么措施。我们以前常讲,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出口结构,最近我们提得比较多的,就是要着重从“技术、品牌、质量、服务”这四个方面下大力气,比如我们要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帮助企业提高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要支持企业加快培育自主品牌,提高出口产品的品牌竞争力;要引导企业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要引导企业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全方位的服务能力,大力发展研发设计、境外营销渠道、提高售后服务水平等等方面的服务,这是我们今年要重点抓的工作。谢谢。

【记者】:中央新的领导集体提出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以来,有媒体报道称,我国国内的高档烟酒,包括高端餐饮消费受到影响,出现降温,请问您是否了解这方面的情况,这是不是普遍现象?另外,国内高端消费外流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请问商务部下一步在促进居民高端消费回流方面有哪些考虑?谢谢。

【沈丹阳】: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出台以后,我们注意到确实有一些高档烟酒尤其是茅台酒价格有所下降。但是这些高端的烟酒,价格本来就居于比较高的位置上,所以降价对企业和市场并没有产生特别大的不良影响,目前其价格和市场仍处于正常的状态。

至于高端消费外流的情况,现在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我们不了解到底有多少。有一些研究分析认为,对于有些高端消费,因为国内消费价格高就跑到国外去,这种情况是有的,但是有多大的比重还需要分析,应该不会有太大比重。

【新京报记者】:有外媒称,去年中国的粮食进口量是激增的,有报道称1-11月进口量是2011年同期的三倍,包括大豆、玉米、大米等粮食的净进口量也是不断激增,对此商务部有何评价?因为有报道称,我国粮食进口量激增会带来两大危害:一是可能引发国际的粮食危机。二是中国对外粮食的依存度提高可能对中国本身的粮食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第二个问题,有媒体援引机构的数据称,中国的12月出口数据有人为拔高的嫌疑。请问您怎么看,谢谢。

【沈丹阳】: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中国粮食进口去年增加了,这是客观事实。但是,因为中国粮食进口增加就说是中国粮食威胁论,或者说因为这样中国粮食不安全,是缺乏依据的。根据海关的统计,2012年1-11月份,中国粮食包括小麦、玉米、大米三大作物的品种出口数量合计是1077.5万吨,同比增长了294.5%,确实是比较高。我们分析,粮食进口比较快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国内外市场的价差增大,企业进口意愿增强。去年三、四月份以来,国际粮食的市场价格开始下跌。因此前11个月,我们企业大量进口粮食,同时进口粮食的价格是比较低的,比如进口小麦,平均每吨是299.3美元,下降了9.4%,玉米平均每吨价格比上年同比下降3.2%,这是实际进口价。大米进口均价同比下降得更厉害,下降了26.5%,这是一个原因,即价格比较低,企业有意愿来进口。第二,企业增长饲料用粮的库存。特别是玉米,国内玉米供求偏紧,库存有限,企业增加国际市场上采购玉米用于补充库存。第三,基数原因。2011年同期,中国小麦、玉米和大米进口的基数相对非常低,只有103万吨、118万吨和51万吨。粮食进口的快速增长,从以上三个因素来分析,总体上看是企业经营和市场需求的正常反映。

至于你提到是不是会造成大家担心的那些问题,我们认为从目前的情况看,是不会的。根据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我们现在对小麦、玉米和大米是采取关税配额管理。去年1-11月份,小麦、玉米和大米总体进口关税配额完成了不到50%。

关税配额量是根据安全性和国际市场影响的因素来确定的,而2012年在进口已经增长这么快的情况下完成还不到50%,2011年就更低了。所以这些数据相比较国内粮食生产消费以及我们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年度进口关税配额总量而言,整体进口规模显然是在合理范围内。

关于12月外贸数据真实性问题,刚才给大家报告,12月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0.2%,出口增长14.1%,大大超过11月份的增长速度。对于这个现象,我们认为,首先这个月度数据出现波动是正常的。为什么这么说?这个现象在去年12月份之前已经出现过两次,在相邻的月份,两个月之内出现过超过10个百分点以上的明显波动。比如说1月份出口是下降的,下降了0.6%,但是2月份增长18.3%,增长了将近19个百分点。4月份出口增长4.8%,到了5月份则增长15.3%。出现这样明显的波动,是因为去年整个外贸的环境比较严峻,有外需的因素,也有国内的一些因素,当然还有一些企业心理反映的因素,以及节假日等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不能因为有这样一个波动,11月份数据很低,12月份数据突增,就怀疑说这里面有数据造假的现象。

第二,12月份外贸企业确实加快了出口的进度,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到12月31日,2012年第四季度的免收法定检验检疫费的优惠措施停止执行,今年1月1日开始执行新的收费标准,所以企业为了充分利用这个优惠措施,要抢出运。早几天跟晚几天是不一样的,所以赶在12月31日前把货物运出去。当然应该还有一些别的因素,我们商务部正在做分析。相信对于整个12月份的数据,我刚才说的这些分析是站得住脚的。谢谢。

(来源:新华网  编辑:欧叶)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报道


编辑:中文国际实习2 标签: 增速 有机涂层 人口红利 外贸结构 外贸发展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24小时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