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亚太|北美·欧洲|中东·中亚|非洲·拉美|中外关系|国际组织|时政专题|
  精彩推荐 欧洲刑警组织捣毁最大网络恋童癖团伙 抓184人|高台跳美国男子再破吉尼斯纪录|温情故事:忠义狗狗救伙伴|
环球在线>专题>热点专题>2011日本大地震>最新报道
日本核电站放射性物质严重超标 190人遭辐射污染
2011-03-14 09:11:42      来源:中国日报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日本核电站放射性物质严重超标 190人遭辐射污染

3月13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周边地区,戴着防毒面具的工作人员正在疏散民众。

在本次事故中,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的冷却系统全部失灵,造成核反应堆内的水位逐渐下降。12日下午,长度为4米的核燃料容器的上半部分已漏出水面1.7米,核燃料的一部分发生熔化,形成了核心熔毁。

除了1号机组以外,该核电站的2号和3号机组以及福岛第二核电站的124号机组也相继出现冷却系统失灵现象。核电站运营方东京电力公司正在对事故核反应堆进行多种冷却作业,包括从12日晚820分开始向容器内注入海水,同时释放放射性蒸汽为核电系统减压。

官房长官枝野幸男在13日的记者会上表示,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的建筑内可能已充满了氢气,也有可能发生爆炸。

***核辐射量远远超标

12日早些时候,福岛第一核电站入口处附近放射性物质浓度是正常水平的70倍,1号机组中央控制室放射性物质浓度达到正常水平的1000倍。东京电力指出,当天下午1529分,在1号机组附近检测到放射物剂量为每小时1015微西弗,已超出500微西弗/小时的污染物标准值一倍多。

有日本核问题专家说,福岛第一核电站当天短时间内产生的核辐射量,已经相当于日本一年遭受的剂量。日本首相菅直人11日晚些时候宣布第一核电站附近地区进入“原子能紧急状态”,12日清晨他又宣布第二核电站周边也进入紧急状态。

日本政府正在紧急疏散核电站周边的20余万居民,福岛第一和第二核电站附近的双叶町、大熊町和富冈町等地的全部居民已于12日上午开始到划定的危险区域之外避难。

日本消防厅13日称,在距离福岛第一核电站10公里内的一家医院已确认15人受核污染,其中一些人于核电站12日爆炸前在一所学校的露天操场长时间等待救援。截止到目前,总共已发现190人受到核辐射污染。

***爆炸事故定为4

关于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发生的爆炸事故,保安院12日表示,根据定义核事故等级的国际事件分级表(INES)判断,此次事故相当于“伴有局部影响”的4级水平。

INES将事件或事故分为“0“到“7”这8个等级,事故越大等级越高。据保安院介绍,此次事故与1999年茨城县核泄漏事故并称为日本国内核泄漏最严重案例。1999930日,茨城县东海村一家核燃料制造厂发生核物质泄漏事故,造成两名工人死亡,数十人遭到不同程度辐射,30多万当地居民在屋内避难。

日本核安全机构认定此次核泄漏严重程度不及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三里岛核事故,它们分别被定为7级和5级。

发生在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事故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据估算,那次核泄漏产生的放射污染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放射污染的400倍。事故导致31人送院后死亡,上万人由于放射性物质远期影响而最终丧命或患上重病,至今仍有受放射线影响而导致畸形胎儿出生的现象。

三里岛核泄漏事故是1979328日发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三里岛核电站的一次严重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尽管它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那次事故被认为是美国核电经营历史上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

12日下午1536分,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传出爆炸声并冒起白烟,造成4人受伤。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当晚在记者会上表示:“爆炸是因为氢气和氧气结合引发的”,并不是因为放射性物质大量泄漏而造成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闻热搜
 
商讯
视觉
博客
英国:奇特胶带创作大赛
一项另类艺术大赛吸引了许多有着奇思妙想的参赛选手,这些雕塑必须用透明胶带! >> 详细

论坛
世界上最贵的酒店套房
奢侈世界没有最贵只有更贵,这些酒店奢华无比,当然顶级套房的花费也让我们叹为观止。 >> 详细

财经
点击排行
 
 
英语点津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