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刊的拉登封面
当地时间5月1日夜,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美国无人机在巴基斯坦境内伊斯兰堡以北100公里、喀布尔350公里以东的阿伯塔巴德(Abbottabad)地区,将基地组织头号人物、“9·11”事件元凶本·拉登炸死,美方宣称本·拉登死讯“已经DNA确认”,巴基斯坦情报部门对此消息也予以认同。
尽管此前也有多次拉登被杀或病死的“诈和”消息传出,但无疑这一次最像真的,否则奥巴马就不会不循常理,在半夜发布这一消息。如果拉登真的死了,他将给美国、给奥巴马、给“基地”、给全球极端恐怖势力、给世界各国政府和民众,留下怎样的“遗产”?
美国是个自尊心极强、讲究复仇雪耻的民族,19世纪羽翼未丰的美国海军在北非的远征报复,“珍珠港”事件后的同仇敌忾,无不证明了这一点,而“9·11”在美国本土核心地带、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下,制造了一起伤亡惨重、影响重大的恐怖袭击,自然被美国朝野视作奇耻大辱,10年来急于报复却始终不得要领。如今拉登终于被炸死,美国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从当夜便有许多人自发聚集庆贺便可见一斑。
本·拉登之死算是让“9·11”情结划上个阶段性句号,可以让美国朝野从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审视反恐问题。当然,这种“重新审视”可能导致战略中心和资源配置向“更急需”的领域、地区和层面转移,而让美国对国际反恐和伊斯兰事务更不关心,也可能让美国朝野骤起得陇望蜀之心而更积极地介入上述事物和领域。
对于奥巴马而言,拉登此时传出死讯自然再好不过。由于执政期间政绩平平,在国际事务和反恐问题上更显尴尬:阿富汗进退两难,利比亚轻重不得,也门艰难取舍,伊拉克“尾局”难了……当年他上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民众对布什主义的厌恶,但打着“反布什主义”旗号上台的他,被许多人抨击为“路线未摆脱布什窠臼,反恐成效还不如布什时代”。如今在他主导下,美国军、情部门能炸死拉登,完成布什努力多年却终未完成的使命,这份“遗产”可谓丰厚之至。
事实上“基地”虽有全球影响,但自“9·11”、尤其阿富汗塔利班政权被推翻后,日益显现出分散化、地域化的特点。一方面,诸如“萨拉斯宣教组织”,甚至车臣、菲律宾等地的极端组织和“基地”的瓜葛表面化。另一方面,“基地”本身的权力核心体系显得越来越隐蔽、越来越多中心化,拉登10年里只有4个视频和3个录像带,他虽仍有影响,但“基地”本身似已逐渐减少对他本人的依赖,而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则更是如此。且近年来,尽管拉登威胁在美国本土、对美国目标发动新的、更大的恐怖袭击,却“雷声大、雨点小”,一些针对美国的恐怖袭击往往并非拉登直接策划(不排除受其间接影响),且效果和影响也远不能与“9.11”相比。
对于“基地”及其亲疏不等的分支而言,拉登之死“遗产”有限且各不相同,有些人或许会借机煽动恐怖袭击热情,有些人或许正庆幸“老大死了我当家”。但他们该干什么,还会接着干什么,因为进行极端恐怖活动并非拉登的嘱托或逼迫,而是这些组织、头目自身生存的需要,甚至唯一理由和动力,一如车臣反政府头目死了一茬又一茬,车臣反政府活动却一直延续同样的道理。
对于全球憎恶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国家、民众而言,本.拉登之死固然令人高兴,但“遗产”同样有限,原教旨思想、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行为,成因十分复杂且因时、因地而异,“9.11”前有之,拉登死后也同样会有。
(来源:中国日报网特约评论员 陶短房 编辑:孙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