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项目是关系地震灾区发展振兴、惠泽灾区子孙后代的百年工程,凝聚着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无疆大爱。当前,大量重建项目和重建工程已经完工,建的难题解决了,管的课题摆上了议事日程。灾区的规划建设一流,硬件设施一流,建成项目的管理运营也要达到一流。必须用先进理念和现代手段,科学管理建成项目和建成设施,让重建项目发挥最大作用,产生最大效益。
公益项目要运转好
学校、医院、康复机构、文化中心等公益性项目,要充分体现公众受益,尽可能向大多数人开放和服务,重点解决闲置不用、利用不高的问题。健全保养和维护的机制,科学管理,专业维护,降低使用成本,延长使用期限。打破区域界限、部门占有、单位分割,建立共享共用机制,最大程度利用公共资源。
产业项目要发展好
灾后重建,既是一场“强筋健骨”的重生历程,更是一场“脱胎换骨”的发展洗礼。要着眼灾区持续发展,建好对口支援省市产业合作园区,完善园区设施配套,促进落户园区的企业尽快投产,形成生产能力。用好重建支持政策,推动更多产业项目在灾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对重建产业项目加强跟踪协调,配合搞好各项服务,促进项目落地发展。搞好电力、运输等要素保障,确保正常生产经营。
管理队伍要建设好
实施科学管理,关键在人。要适应高标准、高水平的要求,适应现代化、专业化的需要,选择和配备干部队伍和管理队伍。尤其是北川新县城、汶川映秀镇、绵竹汉旺镇等各方关注的重点城镇,北川中学等设施一流的学校,更是要加强管理,选最得力的干部去领导。加强技能和业务培训,发挥好援建方的人才、技术和管理优势,建设专业化、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
居民素质要提升好
规划建设好重建项目汇聚着建设者的智慧和汗水,管理使用好建成项目则体现着灾区人民的素质和形象。现代的城镇、漂亮的村落,不能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人与环境必须相互协调、同步提高。要加强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引导和规范城乡群众养成良好生活和工作习惯,不断提高文明素养,尽快适应现代、文明、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李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