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实:贞观盛世“原罪”动力
[ 2007-11-16 16:31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孟宪实是“全球通名家讲谈”的第一位出场嘉宾。镜头前他讲解的唐太宗治国理念赢得了满堂彩,所遇到的热捧场面比他任编剧的热播剧《贞观之治》毫不逊色。

在孟宪实看来,一部历史剧往往思想性和故事性难以兼得,想把思想内容提升高度,故事情节就容易枯燥。同样的内容,搬到讲台上去,效果就大不一样。不少人意外地发现,听教授讲历史可以像看电视剧一样过瘾。

历史的一个瞬间,民族的一个梦想

孟宪实问现场的听众:如果时光倒转,希望回到历史上哪个朝代?不约而同,大家都选择唐朝。“你们回唐朝,也要看你去干什么,当农民一样要交税、服劳役;都想去当李白,但名额只有一个啊。”听众对唐朝的想象,由此拉开了他们走近历史现实的大幕。

作为一名学者,孟宪实非常注重历史真相。“研究历史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探寻历史真相。只有对历史实事求是,才能对现在实事求是。”

在“名家讲谈”上,孟宪实将贞观之治的盛世气象归结为三点:第一,创造了君臣关系的典范。朝廷是权力斗争的漩涡中心,但贞观时期君臣关系却如亲人般融洽。这是因为贞观的政治风气光明磊落,从皇后到大臣,大家说话做事都是为国家考虑。第二,社会风气很好,各阶层和谐相处,达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以至于后来成为治世的标准。第三,国际地位特别高,西北各小国送给李世民一个尊号“天可汗”。他有一方天可汗印,与国外书信往来时都要盖上这方印,他的子孙们也继续享有这个尊号。

“这三个方面使贞观之治达到一个高度,越往后人们越望之弥高,无法超越。比如到了宋代,虽经济更为发达,国家财富超出唐朝,但是整体气象不能媲美。从宋到清,中国皇帝‘天可汗’的尊荣不再,人们在心理需求上也就越发怀念贞观盛世。”

贞观之治在历史上的时间其实很短,前后不过23年。那时候谁也不会想到,这23年会成为1300年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标杆。作为这个标杆的树立者,李世民也成了后人眼中帝王的楷模——从谏如流,谦逊理性。可就是这样一位君王,发动政变杀死兄弟胁迫父皇,连自己的侄儿们也不放过,全部斩草除根。其血腥狠辣,让人们很难把他和一位治世明君联系在一起。

历史人物在很多情况下都难以断言好恶,现场观众不由得质疑:李世民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孟宪实摆出自己的角度:“历史上争夺皇位的事情太多了,怎样评价一个皇帝?道德水准和政治表现各占多少比重?要抛开感情好恶,要看他夺得权力后,用权力干了什么。”

玄武门是心结

“自古胜者王侯败者寇,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李世民的军功、能力比李建成大得多,其实李建成武功不错,也能征善战,只是最后他没有说话的机会了。”写过电视剧、上过《百家讲坛》,孟宪实已经懂得如何把严谨枯燥的学术和大众兴趣结合起来。

“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的清晨,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奉高祖诏令进宫见驾,途经玄武门时李建成就发觉有异,拨马往回走,却看见弟弟李世民手持弓箭从城门上出来,他愣住了,迟疑一下才拉弓搭箭,但这时李世民抬手一箭,将他毙命了。为什么他反应迟钝,因为毫无准备啊,没想到李世民要杀他。”

一场腥风血雨,孟宪实娓娓道来。

“这场夺权斗争其实由来已久。起初李世民想学隋炀帝,以和平手段谋得太子之位,但不仅没成功,反而导致自己的一班人马被拆散,无人可用。迫不得已才铤而走险,发动政变。”李世民杀死兄弟,以父亲的名义诏告天下,废太子和齐王为庶人,杀掉两家共10位王子,这惨烈的一幕永远留在了历史上。

孟宪实认为,玄武门之变从此也成了李世民一生的心结,是他励精图治的“原罪”动力。

“有史料记载,他登基后一直想看《高祖实录》中对玄武门之变如何记载。这段文字写得极其模糊,欲言又止,读起来反而更加‘此地无银三百两’。李世民看完故作轻松地对史官说,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他用周公杀兄弟大义灭亲自比,暗示史官把政变写成一场自卫反击战。贞观二十年,李世民主持修《晋书》,在为王羲之传写史评时忍不住感慨:‘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 他口中的‘积善’指的是贞观之治,‘为恶’就是指玄武门之变。就是因为他对自己在玄武门的所作所为耿耿于怀,如芒在背,才施行仁政,富国强民,希望能留一个万朝盛世来证明自己做的一切都值得。”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